“以刊评文”现象的剖析

以刊评文”现象大概可以算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科研评价方式了,无论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还是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评奖等等,都要拿有多少核心期刊论文、多少SCI论文来说事,甚至有多少篇这样的论文成为申报的门槛,数量不够连申报资格都没有。

以刊评文”现象的出现与灌水论文太多、灌水期刊太多是有关系的,但也应该看到,这是与科研评价和各种评价体系中的“唯论文”现象密切相关的。从开始的只计算数量,到后来数量太多之后又增加更多附加条款来进行评价,比如影响因子,比如是否核心期刊等等。从管理的角度看,这是最省力也貌似最公平的一个方法,但放到具体的论文、具体的个人这里,其不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硬杠子的话,许多科研评价也更容易受到关系、圈子等人情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随心所欲,所以尽管“以刊评文”受到许多人的诟病,但也一直不缺少力挺之士。去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报就发表过一篇文章:《“以刊评文”具合理边界》,认为,“以刊评文”在学术评价中总体上发挥了正面和积极的功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并非一无是处。甚至还有研究哪种核心期刊目录“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功能大的文章,专门比较了国内的几个核心期刊体系,对它们的评价效度高低进行比较。

china-banner

平心而论,“以刊评文”之所以受到那么多抨击,其实与它的被滥用是有关系的,这使得那些被用来做评价工具的对象自己都感受到巨大压力。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曾经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再三强调过:“到今天SCI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一个文献检索工具,而评估科技研究成果只是SCI的衍生功能之一。”我国新闻出版署曾针对有些单位对科研成果评价时把期刊划分为“国家级”、“省级”等档次专门发文指出: 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分是为了按照期刊的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

同样《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出版了第一版出版后,由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少学位管理部门和职称评定部门以《总览》所列核心期刊作为依据评价有关人员所发表论文的质量,或许这样的作用是编者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大概还有点欣喜,而且为了让这个功能发挥更好一些,所以第二版对核心期刊的遴选就严格了很多,核心期刊数量也大幅下降。但对于直接把核心期刊用做评价还是持否定态度的,1996年版中有“学位授予和职称评价部门根据本身的业务需要,对核心期刊作一定的增删,制定出作为部门的评价有关学科论文质量依据的期刊表,这可能是比较恰当的做法”这样的叙述,2000年版中则说,“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研究成果评价工作时,可以把相关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作为选择的参考”。但到2008年版中,关于核心期刊的作用,《总览》特别说明:“如果将核心期刊作为衡量论文水平的标准,‘以刊论文’,那就可能发生谬误”。此后各版,《总览》的研制者对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都有专门文字说明予以否定和反对,并强调其“图书馆期刊订阅参考的工具”的主要功能,还在书的扉页特别加注了“中国期刊订阅指南”的字样。

然而,“以刊评文”却势不可挡地在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蔓延,可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样的所谓“硬杠子”至少可以挡住部分凭自己地位、关系、人情等在晋升、获奖等活动中得到好处的人,也给那些没有地位和关系的普通人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奋斗目标,所以,“以刊评文”的并不仅仅是科研管理者,也有一大批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本文由英论阁特约作者 赵美娣 提供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