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之剽窃

剽窃这个事情可大了,谁要是给这个盆帽子一扣,这个“贼”的名声是要带很久的,而且很可能就严重影响到自己后半辈子的生计了。所以写文章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哪里一不小心踩着了雷区。在这个文章数量暴增的年头,又想多发文章,又害怕给当作剽窃,这个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至少比单纯的体力劳动要大的多了。

关于抄袭跟剽窃这两个词,百度百科[1,2]是这么解释的:
【词目】剽窃
【拼音】piāo qiè
【英译】[plagiarize;plunder]
【基本解释】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采用(创作出的产品)而不说出其来源。

【词目】抄袭
【拼音】chāo xí
【基本解释】1. 照抄别人的, 2. 把别人的文学作品按着相同的文字写。

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话,应该说剽窃中已经包含了抄袭了。或者说剽窃比抄袭的性质要更加严重些,抄袭就是傻乎乎的照着别人的文字抄上来,但是剽窃可能是对文字进行了改编,使人一下子看不出来是不是有抄袭的以为,属于更高级的“犯罪”了哦。

但是等等,这种定义还是很模糊。照抄别人的,抄多少算剽窃呢?或者我在很久很久前读某本书的时候,看了一个段子很有意思的。后来在某个地方就写进来了,因为时间久了,已经找不到出处了,也说不出来源了。比如在读阿西莫夫的《The God Themselves》的时候,挺喜欢那句“面对愚蠢,众神自己也无能为力”,后来一查,原来这话是18世纪的席勒在《圣女贞德》里面就有了。要是啥时候俺唠叨这话的时候,没有提席勒哥,这算不算剽窃呢?或者比如挺喜欢郭德纲的段子,听久了发现他有些段子也是从网上摘来的。当然,主流的声音是说这种叫做艺术的再创作,活学活用了,但是弱弱问一句,这个算抄袭吗?

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一些细则试图将剽窃这个概念给定量化,比如有的期刊定义为重复达到30%,IEEE是将剽窃或者抄袭分成五个等级, 分别是50%篇幅以上,20%-50%篇幅之间,复制了单一元素如图形,句子等达到20%,未注明出处引用了大段文字,给出出处引用了大段文字但未说明属于谁的成果 [3]。

但即使如此,对抄袭的界定也是要非常小心的。就拿这个百分比来说吧,在一些历史悠久的方向中,要想比较详尽得概括别人的工作就需要很大的篇幅,导致引言部分有可能已经占了30%。而对别人工作的最恰当的总结莫过于引用别人文章中的语句。这样一引用多了,可能就给检测软件判定成抄袭。那就改写呗,问题是人家也是经过反复推敲出来的语句,在表达的精确程度上是最好的,改写反而可能降低了表达的精确程度。还不如直接引用原句呢。所以依笔者俺之见,前言部分不应该纳入检测的范围。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表达的思想跟结果。

[1] http://baike.baidu.com/view/522411.htm
[2] http://baike.baidu.com/view/257319.htm
[3] http://www.ieee.org/publications_standards/publications/rights/plagiarism_
FAQ.html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