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被拒的原因理由(2) – 缺少创新点

很多期刊在提交审稿意见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表格让你填写。中间必定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该文章的创新程度。这个时候,一般就比较纠结,是有很创新呢,还是有点创新,还是不那么创新呢?

这年头,都在喊创新,好像不创新就啥都没有价值一样。但是什么是创新呢?创新什么,又怎么创新呢?笔者俺也是一头雾水。后来看不懂很多别开生面的新鲜词汇,就自己下了一个定义,凡是我不懂的东西都叫做创新。有了这么个很武断的定义,审起稿来就淡定多了。我不用担心我是不是遍览整个行业的文章,搞清楚所有同行的工作,然后才能判定文章是不是有新意。

实际上真正审稿的时候,要担心自己完全靠不着边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都在喊着创新,但是真正具有跨时代的发明很少。更多的时候就是站在一个人或者好多个人的肩膀上,颤巍巍地的伸出一个小脑袋。这个时候,你把那些肩膀看仔细了,这个要伸出来的脑袋的含金量也就看得八九不离十了。更何况,还有些人做事之前没有充分调研,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某篇文章或者是某些文章的合并版。当然,这也无和厚非,每个人的时间跟精力都是有限的,看文献总是有疏漏的。

创新程度是要结合着潜在的影响力来看的。按照影响力来看的话,基础理论的突破最重要,因为可以对很多学科产生影响,比如相对论等。能够引起技术变革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电的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相对来说,发明一个新的算法要比在原有的算法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程度要大一些。但是现实是,这些大的创新跟我们俺这种普通科研人员扯不上什么关系。更多的所谓创新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的更深入一点点,或者根据自己特殊的项目需求做一个特殊的设计,还有就是跨学科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写到这你可能会说重大的突破谈何容易,的确如此,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轰动科学界的发现,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许你心里已经有了些想法,要得到突破性和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可以从阅读跟踪国内外领先文献中寻找切入点,可以对研究结果本身,也可以对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上实现突破。以笔者以前的亲身经历为例, 2002年我们进行了氧含量对锆铂合金甩带快冷及析晶影响的系统研究,选题的初衷主要是当时的主导文献只是简要模糊地提及氧能够促进锆基合金非晶的形成,缺乏对氧含量的系统控制和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甩带实验,氧含量从500ppm 到5000ppm(文献报道值约为1000ppm)。当氧含量降至500ppm或高于2500ppm,X光结果显示出晶体的狭窄峰而不是非晶的宽化峰,这一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想。我老板当时根本不相信这一结果,跟我开玩笑说他从没有运气中大奖。我当时感到很沮丧,只好将实验从头再来,结果还是与第一次一样。老板这一次半信半疑,又让我的同事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还是与前两次一模一样。经过三次反复实验,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崭新的结果,它进一步完善了人们对氧在锆基合金非晶形成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这一结果迅速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上发表了。看来广泛阅读跟踪国内外最新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的最新动态, 寻找研究的灵感,还是会有所突破的。

现在更多的文章读起来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读完之后,觉得文章的工作量也比较大,作者做了很多事情,文字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仔细一追究,又没有让人觉得很振奋的方法或结果。就像下馆子吃饭,吃完了,有人问,吃的怎么样?想了半天也只能说:“呃,吃饱了。味道呢,正常。”这里面呢,就少了点能刺激你味蕾的东西。对文章而言,就是少了那么点新意。

从哪里找新意呢?每个行业都有大量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潜在的创新点。而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除了要不断吸收别人的知识之外,要试图找出别人观点中的不足之处。不要一直沿着别人的思路,要学着站在别人观点之外去思考。墨守成规是做不出有意思的新东西的。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