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师如何带学生

初为硕导,很多青年教师也都会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在硕士学习阶段,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教的比重大于学生独立研究。虽然有很多途径可以获得如何带学生的理论指导,但不论这些理论或规章制度如何详细,也不能准确地写出人与人之间传递知识的确切方式,只有青年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慢慢摸索。

研究生教育早已不是基础教育的范畴,这个阶段更多的是研究、教学之间的平衡。导师的作用还是集中在观点介绍、文献引用和综合讨论的方法上,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从大的方向上来说,研究生入学后至少要与他们做几次思想上交流,要大致了解学生以后是想终生从事科研行业,还是毕业就准备去企业。根据学生以后的职业方向,在指导过程中的偏重应该是不一样的。愿意一直从事科研行业的就偏重基础知识传授与科研技巧,让他们多做一些更基础的研究,为以后的提高打好基础;而愿意毕业就去企业工作的就要偏重动手实践的能力,有时间的话,也为其留意一下是不是有合适的单位。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知识和学术敏感性都不一样,因材施教是关键。基础好的,研究能力强的,科研积极性高的可以定难一点的题目,甚至用博士生的水平要求他们。对于这类学生导师要做的就是开会、看文献、定方向,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平时放手一点或许更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质。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术敏感性不高的学生,可以定简单一点的题目或者指定一个特定的小项目。另外在他阅读文献或是进行实验的时候都多给予一些耐心的提点,及时讨论实验中的问题,纠正错误,争取按时毕业。

此外,坚持每周与学生开一次会,保持学术上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氛围。特别是那种比较被动的学生,要经常叫过来询问一下进度,给他们适当的压力来推动项目的进展。

总而言之,良好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带而是真正的培养,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导师要以自己的智慧、见解给学生的未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使学生的潜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给学生指出一个未来。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