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的分配

《马太福音》第13章第12节有这么一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后来,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根据这句话提出了经典的马太效应,用来描述科学界名声累加的一种反馈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1] 其实这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学霸”。好学生总是希望跟着好导师,而好导师也总是可以招到优秀的学生来组成科研团队。强强联合之后,团队的实力就更加强大,更加稳固,也就更加容易拿到更多的项目。最终也就形成了目前这种高校和科研院所内少部分人拥有大部分学术资源的情况。 进一步总结之后就可以发现,这也不过是无处不在的“二八定律”在学术圈的一个表现而已。80%的一般的科研人员,每天走火入魔般地发文章写本子,就是为了进到那个“二”的圈子。 既然可以用“二八定律”来概括学术圈的资源分配情况,也说明了这种做法有它积极的一面。在学术领域经过了前期远溯博索的调研之后,接下来的经费不可能平均分配到所有的团队,只能是重点资助一部分看起来更加有成功潜质的团队。背后的哲学也是寄希望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学术界还不算残酷的地方,在新兴的产业,资金的流动更加功利,往往最后是一两个公司占据了几乎所有的资源。 现在的经费分配方式虽然符合资源的生存原则,但也难免带来负面的因素。一个是促使一批科研人员直接转型为科研经纪人,拿到经费就外包,项目的质量也不管了。有统计显示,我国有320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赚钱”的却很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另一个负面影响是,现在的经费分配方式有时候也显得不那么有人性。比如一般来说,40岁之前是科研人员创新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傍上“学霸”,又非师出名门,申请经费就十分困难。如果大量精力和时间都花在项目申请上,却得不到好的结果,几次之后很容易就让一些本来有潜质出成果的科研人员就此遗憾地退出“江湖”了。 如何很好地管理经费是个很大的课题,也不可能有理想的方案。不断对现在的经费管理方式做出调整是应该的,但同时要防止改革成了近亲繁殖、继续垄断资源的手段。在经费使用上要坚持引入社会监督。而在成果考核上,单纯依赖文章的数量的考核方式是不够的,如果能够以产生的经济效益做为评价依据会更好一些。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A4%AA%E6%95%88%E5%BA%94

如何准备高质量的金融和科技领域学术论文

如何寻找原创研究课题 快速定位目标文献的有效搜索策略 如何根据期刊指南准备手稿的对应部分 论文手稿语言润色实用技巧分享,快速提高论文质量

成功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五个秘诀

博士是令人尊敬的学衔,代表学识和能力。在人们羡慕崇拜的目光中,很多人并不知道学子们背后付出的全部艰辛。其中一个让许多博士们最为记忆深刻而却又不为人知的艰辛便是博士资格考试(Qualifying Exam)。很多人知道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含金量高,但是如果具体问起来为什么含金量高,许多人恐怕答不出来,可能只会说博士论文要求严格、课程考试标准严格等。实际上,含金量高的首要原因是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资格考试极为严格,导致大量学子被中途淘汰。美国大学的博士资格考试非常有名,而世界上很多国家尚未设置博士资格考试。 当入学申请者被博士班录取后,需要完成主要课程的学习,并在一定时限内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然后才能被称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博士候选人继续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关于完成博士资格考试的时限,每个学校制订了不同的规定,通常是在入学后2到3年内,也有些学校要求在1到1.5年内,具体时间与考试涉及的课目内容有关。博士资格考试通常包括闭卷笔试和研究计划口试答辩这两部分。口试答辩需要研究计划评审委员会的教授予以裁定。 因此,博士资格考试与以下五大因素密切相关: 所涉课程; 复习备考笔试部分; 撰写研究计划; 准备口试答辩; 选择研究计划评审委员会成员。 以下是成功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五个秘诀。 第一个秘诀是根据笔试要求在修课时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记忆。 每个学校都会公布博士资格考试笔试部分的科目内容。例如,有的学校的机械工程系规定数学是必考科目,并允许博士生在以下3个方向中任选2个:力学和振动、热流科学、材料科学。其中,力学和振动涉及多门研究生课程,包括理论力学和机械振动等。热流科学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研究生课程。考试的时间短则2小时一个方向,长则8小时一整天来覆盖所有方向。另外,有的学校的化学系采用每月考一次不同科目的方式,连续滚动考核16个月,分别由16个教授出题。学生在16次内通过4次算笔试合格。而且,研究生被要求一入学就必须参加每月的考试,无论是否学过相关课程。那么,对于没有学过相关课程的学生来讲,可能会出现在第1年内全部12次考试都无法通过的危险。这些考试的内容难度大、涉及面宽,多数采用闭卷形式,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很强的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很多研究生由于无法通过笔试而被淘汰。例如,有些学校的淘汰率高达40%。 第二个秘诀是根据笔试要求在复习备考阶段集中梳理知识。…

学术写作中You的误用

在学术著作中,一般不会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you。以下例句存在这种误用情形。 As most of you are probably aware, Spelaeoecia bermudensis is categorized as “critically…

我為什麼拒絕一篇老版轉介來的好論文

说说谈谈笔者最近审的一篇文章吧。有天正跟两个老板闲扯。二老板说他收到一个审稿邀请,不过他最近特别忙,没有时间审。但是那个主编又是个熟人,不好推掉。再说我们组在这个方向上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拒绝审稿就显得太不够意思了。就问老板是不是想接手这个事情。老板最近也忙。二老板接着说,他看了文章的作者,跟我们有一点来往。也看了标题跟摘要,跟我们这个小组最吻合。跟组里其他人的研究方向有点差异。老板就看着我说,要不,你来审吧。文字上你要是觉得不好掌握的话,我可以帮你。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然后二老板就给主编发了个邮件推荐了我俺。又过了几天,就收到了审稿邀请。 审这篇文章还是有压力的。其中有一个作者来我们组做过报告,算是这个研究方向上的中等牛人。二老板的邮件里面又拔高了我的能力。所以,不像以前审的稿子。没审出个一二三丢脸也就丢咱一个人的脸,这次要是办砸了,丢的可是老板的面子。所以,得好好干。 标题跟摘要部分还是挺唬人的。一个很general的标题总会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很长的摘要会让人觉得文章做了很多东西,得到很多结论。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发虚的。 按照审稿步骤。先略读,整体评价一下文章。再做点调研,看看作者信息还有期刊水平。知道了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那个人的PhD学生。而期刊是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则处于中等。大概可判断这篇文章水平不会太高。这时就稍微放心了点。 接下来就是逐个section地细读。虽然是在同一个研究方向,原理是看得懂的,但是设计指标跟计算方法还是有差异的。中间有一些参数,也是只有专门做这个装置的人才去计算的,才能看得出有什么问题没有。所以还是得老老实实去读参考文献。 文章的正文部分是提出了用一个软件来验证他导师两年前的设计(他导师的那篇文章很不错啦)。做这块设计的软件不少,但是很多是各个小组自行研发的,不对外开放。也有一两个商业软件可以用来设计,但是这些软件使用都很不方便,非常复杂。文章里面则是使用了这两年刚推出的一个通用软件来进行计算。笔者俺以前试用过,觉得功能还不够强大,就丢一边了。其中有一个设计很特别,用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方法扩充了软件的功能,实现了计算的边界条件的设置。这一点我俺特别欣赏。但是除了这个亮点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令人惊叹的地方了。结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毕竟是验证计算,要是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那要么就是以前的计算错了,或者就是现在的模拟有问题。我可以理解文章的价值,就是让更多人可以有机会用更容易使用的软件来进行设计。但是,这个只能算是一个技术上的技巧。虽然该软件提供了更多的诊断手段,可以看到中间计算的更多细节,但是从文章中给出的结果来看,并没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讨论。所以,就没有体现出使用这个软件带来的优势。如果仅仅把易用作为卖点的话,这个文章就太便宜了。 所以,心里就比较偏向于拒稿。当然用这个理由拒稿有点太粗鲁了,还是得多找一些理由来辅助。不过,挑刺向来是容易的。又把文章放了一个星期,再读两遍,发现之前的判断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就定下心来拒了吧。 其实这篇文章还是比较可惜的。实话说,我很喜欢那个特别的设计。但是,无奈独木不成林啊。如果他能够把计算做的更加详细,在他导师的工作基础上得到更多有价值的讨论。那么,这个亮点也许就会闪光的。但是,这篇文章还不够。

怎样准备一封出色的推荐信?

准备一份优秀的申请材料是每个研究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而推荐信是任何工作或学术课程申请必不可少的材料。什么样的推荐信才是出色的?谁又能为您写推荐信呢?在本文,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的推荐信,以及您可以请谁写推荐信。我们还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告诉您在准备推荐信时应避免哪些错误,帮助您成功申请到心仪的职位。 推荐信VS介绍信 推荐信是由经验丰富的权威人士,或者能够解释您资质的单位提供的一封信。推荐信常常由认识您的人撰写,确认您适合所申请的职位或项目。推荐信可以用在很多场合,通常在您申请工作、实习机会、博士资格或者其他职位的时候,需要提供至少一封推荐信。 推荐信与更笼统的介绍信有一些区别。推荐信明确强调了您在特定工作或项目中的技能、成就和资格,而介绍信则泛泛列举您具备的资格以及优良品格。 推荐信的内容要点 不同类型的申请需要的推荐信是不一样的。推荐信可以分成学术和专(商)业这两种。对于工作申请,推荐信应侧重于候选人的相关工作经验和技能。而学术类型的推荐信则需要与申请人的学术能力以及经验相关。比如在申请研究生或者博士学位的时候,最好同时有学术和专业方面的推荐信来更加全面地展现您的能力。 推荐信应该解释为什么您非常适合所申请的项目或工作。理想情况下,推荐信能够突出强调您的申请所包含的各个要点,比如您拥有的相关经验或专业技能。如果您已经起草了一份求职信,请将它发给您的推荐人。这样推荐人就可以根据这个材料在推荐信里面突出您的强项,让您的申请更加有力。 除了描述申请人的资质,推荐信还应该强调申请人的人格魅力。领导能力、奉献精神、专注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都是值得强调的技能。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申请人过去的工作经验,以及与所申请的职位之间的紧密联系。 应该找谁来为您写推荐信 请谁给您写推荐信取决于这封信的目的。如果您是申请本科课程,老师、学校辅导员、课外活动教练或者中学校长都可以写这个推荐信。如果您是申请研究生课程,那就应该问您的大学老师、毕设导师或者工作单位的领导或同事是否原意为您写推荐信。假如您申请的是MBA 课程,那么工作单位领导的推荐信则非常有用,反之本科老师的推荐信对 MBA 课程申请的帮助就没有其他课程那么明显。 推荐人应该要比较了解您,知道您如何开展工作,这样才有自信能够把推荐信写得更加贴切和深入。如果您和 CEO在工作上没有交集,那就不要请他/她为您写推荐信!您还要确信他们是很开心为您撰写推荐信,如果推荐人显得很犹豫,那就不要勉强。一份仔细斟酌的推荐信要与泛泛而谈的推荐信有用得多。…

做好看的图片 ——加粗图片中的所有线条

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写了一篇文章,还画了一个自己觉得还不错的系统示意图,很高兴的给老板看。老板看了,先是表扬了你一下,然后开始说意见了:“这个图的线条有点太细了,粗点会好看一些。那个地方弄一个倒角,比直角好看一些。”诸如等等。对你来说还有啥选择,回去改呗。 其他的问题好像都还好弄。就是把所有线条变粗比较麻烦。如果图是PPT做的,没法全选所有线条然后修改线宽,再说即使能,也只能变成一样宽。还有一些图是从AutoCAD里面导出来的,也只能一条一条来设置。当然解决方法是有的,反正有的是时间,那就一条一条设置呗,反正最多一个小时。还有更郁闷的时候,原文件都已经找不到了,只剩下最后的效果图了。要修改的话就要重做一遍了。可是假设老板还是不满意呢?对他来说只是一句话,可是每一句话就费了你宝贵的一个小时喝咖啡的时间。也许还有高端的做法吧,比如Photoshop,先膨胀然后再增加对比度等等。不过反正我是对Photoshop那么多搞不清楚功能的按钮很恐惧。 如果用MATLAB的话,解决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代码也不复杂。为了把事情说的更清楚一些,代码再加点注释。 clear all; clc; inputfile = ‘Fig1.bmp’; % 输入的图像文件名,MATLAB支持的文件格式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不用担心 outputfile = ‘Fig1_2’; %…

分号

从语义角度来说,分号的主要作用与句号及逗号类似,都是要插入某种心理上的“距离”1。 在语法上,有两种用途,接下来将进行讨论。 标示一句的结束 在语法上,分号的第一种用法与句号的主要用法完全相同,就是分隔完整的句子。在这种用法中,两者的差异在于:分号表示较为直接的关联,而且适用于两句表达的含义相辅相成或两句一起表达单一含义的情况。以下例句将说明典型的用法。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result is not what it may seem…

省略号

省略号有多种用途,在此,我将探讨几种最重要的用法。在最后一节中,我会讨论一些最常见的误用类型。 名词所有格 在正式英语中,省略号的主要用途是构成成名词所有格的形式,这类形式可分为两种1。 1a. 单数名词 一般来说,单数名词只须在其后加上 ’s 即可构成所有格,以下为典型例子。 Jim’s brother was here. This house’s roof…

代词的误用 II

模棱两可的用法 在中国学者撰写的论文中,通常会发现代词使用模棱两可的情况。使用代词时,必须确定不会有误解其指代名词的可能性。以下,我将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典型的模棱两可的用法。例句下方是重新修改的版本,可以明确表达原句想表达的意思。 The new experimental technique is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