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AI is Impacting Academic Publishing: Guide for Authors and Journal Editors
Automation through AI How AI is Helping Authors How AI is Assisting Journal Editors Popular…
Automation through AI How AI is Helping Authors How AI is Assisting Journal Editors Popular…
2020年6月29日,大家期待已久的科睿唯安期刊引证报告终于公布了。今年的引证报告覆盖了5个大洲,83个国家和地区,囊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236个专业的12000多本学术期刊,其中四分之三是自然科学期刊,四分之一为社会科学类期刊。351本新刊入围,其中178个为开放获取期刊。这次的的引证报告在参数和分析方法上都有所改进,读者们可以轻易的辨别开放获取期刊对期刊引用率的贡献。 引证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反常的引用行为,包括过高的自引用和相互引用,科睿唯安每年6月都会发布一年的期刊引证报告,将一些存在过高自引用或过高相互引用的期刊“除名”,除名的方法就是不再公布他们的影响因子。今年的引证报告,共“除名”了33个期刊,占期刊数量的0.27%;另有15个期刊被列入怀疑名单,这之中不乏爱思唯尔等大学术出版商名下的一些期刊。 被除名期刊的反抗 “凭什么?” 越来越多被期刊引证报告镇压除名的期刊发声反抗,认为科睿唯安对其的“判决”并不合理,另有一些期刊认为,科睿唯安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没有作为学术法官的资格。也有期刊发言人表示,在出版之前,他们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过度的自引用。 一些领域的期刊,由于其领域特殊性,容易产生较高的自引率,例如分类学。"动物分类"(Zootaxa)就是由于自引用过高而被科睿唯安镇压的期刊之一,而发言人称,对于分类学著作而言,自引用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是如此高的自引用也是无可厚非的。 面对诸多的反对声,科睿唯安发言人称,对于特殊情况,是由于真正的学术需要而产生的高自引率,他们会与出版商协商解决。他们不会停止继续发布期刊引证报告,但为了越来越准确地识别操控引用行为,他们一定会不断改进判断方法和指标。 被期刊引证报告除名的原因,科睿唯安想要干什么 那么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科睿唯安的这一行为无疑会得罪很多用户。那么科睿唯安为何如此,他们究竟想要干什么? 随着学术圈不断曝出操控影响因子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提升自引率——通过要求投稿者引用自己期刊的文章而提升影响因子。因而,影响因子作为科研评估手段的权威性开始逐渐受到质疑,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评估指标涌现。一方面,影响因子地位的动摇必然影响科睿唯安的盈利和在学术界的权威,引证报告建立了一种监督机制,维护了影响因子的权威性和科睿唯安在科研界的地位;另一方面,从科睿唯安的表达角度,他们认为,出版商、科研机构、基金和学者们在过去的40年都依赖科睿唯安的报告,这些报告帮助学者鉴别和评估世界上的领导性的期刊,这些严密筛选的指标和构建的数据不仅可以让学者们更好的了解学术发展的趋势,也可以协助他们的文章投稿。 科睿唯安不是学术警察,但是大量数据和使用者决定了其影响力,一份客观的引证报告和相对合理的评判方法无疑可以成为学术界的一把戒尺。不论引证报告的目的是什么,都将为学术世界带来正面的影响。
客观地来说,如果经济和能力允许,出国留学的确能为学术生涯加不少分。申请学校的时候,校方都会要求语言能力证明、学业成绩证明,以及一份个人陈述;语言能力证明和学业成绩证明只是数字和门槛,校方只要看是到达标准的就放同一边,接下来的关键是学习计划和个人陈述。这份个人陈述就是申请人向未来的老板介绍自己的关键资料,审查委员期待看见所有数字无法呈现的人格特质。 个人陈述是唯一一个让评委看见你的潜力和评估你适不适合系上整体环境的机会。尤其是美国的大学,每年收到的申请件何其多?语言能力和成绩都高分的申请人数远超过招生人数,所谓文如其人,个人陈述代表了申请人的思想,试想审查委员想要收你,一份好的个人陈述才能够让他有立场向其他评委为你辩护,说明你如何比其他人更适合与他们一起从事研究。 好的个人陈述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是会让评委把你剔除的个人陈述很好归纳:敷衍了事、太过自满、不够自信、个人陈述与其他成绩相差甚大,看到有这些状况的申请人都很可能让审查委员兴趣缺缺。 个人陈述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出国留学申请大学、硕博士班、博后到找工作都用得上,以下10点是实用的教战手册-- 列下要项清单:个人陈述不需要文情并茂,就是该讲的千万别漏了。开始写作前,认真思考以下几点,将每一个点的细节条理列出来,刚好梳理一下自己的强弱项。 为何选择这个研究主题:展现你对这个专业和自己未来研究主题的想法,要能言简意赅地说服评委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为何选择这个学校/科系:同一专业里中有许多不同的研究主题,每所大学专长不同,让评委知道你清楚他们的专长,不要浪费彼此时间。 介绍自己能为研究加分的能力:除了专业研究能力,辅助能力也是一个研究团队想要接纳你的原因,比如数学、统计、程式设计、绘图、摄影等与资料搜集相关的能力也相当重要。 描述自己的个人特点:许多人文学科专业需要对环境及研究主题有不同以往的视角和观察,跨文化和跨领域的个人经历在此时就能加分。 职业生规划:不管优秀与否,出国留学和读博的学生有一定比例会放弃或转行。一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很清楚的学生最起码能让评委有信心选择你。 曾经克服过什么困难:这是加分项目,没有就算了,不要弄巧成拙。申请人才十几二十岁,如果曾经克服过生命中的困境,就代表他/她有很强烈的人格特质。 为申请的学校/科系客制个人陈述:出国留学通常会申请多间学校,准备一份通用个人陈述之后,要对不同学校/科系有针对性的编辑,尽可能让阅读的评委觉得你很了解他们,这样就达到了个人陈述的效用。 整合段落:这就是一篇文章,要有好的分段和编辑,每个段落都要有重点,所有的重点应该都指向自己的优点。 找人多阅读:每个人都有盲点,要努力克服。请学校的老师阅读自己的通用稿,调整大方向,最后让亲朋好友帮自己读每一份客制的个人陈述。
新冠肺炎能够引起病患肺部的纤维化,影响病患痊愈后的生活。对于学术界而言,它的出现也是一场重创,不仅让网课在无评估绩效准备下就上阵,还大幅度缩减必须群聚的、面对面的学术研究活动,使许多重要的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医学研究奖助申请冻结,还让非盈利医学组织的收益缩水30%-50%,使得不少小型的创新性的医学研究经费失去着落,影响到医学研究发展几年的进度。 到七月底为止,新冠肺炎相关的学术论文预印本已经超过了6000篇。预印本越过传统学术期刊严格的同行审阅流程,虽然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却也导至一些似是而非的研究结论流传,将判断咨询正确性的责任丢回了研究社群的头上。 更要命的是,有些被科研界驳斥的研究发现卻散布到社会公众间。传播不实信息来自于人们对恐慌的回应,所有人都对这个困境摸不着头绪,但又想做点什么来消除内心的不安,于是容易不经思考或求证地相信来源不明的消息,企图给自己一个答案。 2013年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创立的BioRxiv以及耶鲁大学与医学期刊BMJ共同创立的预印本平台Medrxiv,是目前医学专业最热门的两个预印本平台,参与两个平台创立经过的约翰·英格利斯表示,由于人们想要尽快看见数据,预印平台进行的是包括是否符合科学研究格式、有无剽窃等最基本的学术伦理审查;而Medrxiv的资深编辑表示,一篇论文的好坏不在他们的审查范围内,究竟一篇预印本的研究有多少参考价值是身为读者的学者们必须自行判断的。 原本预印本平台是为了加速信息流通速度而创立的,却在疫情期间让许多不够严谨的医学研究有机会博取大众的眼球,比如羟氯奎宁的研究。有学者回忆,当这篇研究出现在预印本平台时,的确让他眼睛一亮,但在30分钟的逐步判别研究团队的研究方法及推论过程后,他发觉这篇文章根本不值得这个时间,不过纽约时报很快发出了报道,向大众传播了这个资讯。 世界卫生组织称新冠肺炎掀起了一场对抗不实信息的战争,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增加信息流通速度就能加速找到对抗病毒的方式,如此一来就能解决问题;没想到,增加信息流通速度促成的不实信息传播对社会造成了新的危害,而且原本的问题也没有解决。美国华盛顿大学2019年成立的公开信息平台(Center for an Informed Public)正在研究新冠肺炎不实信息的传播途径和如何阻止不实信息传播,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取得对抗不实信息战争的最后胜利。 其实学术界也有很多开放获取的论文索引资料库能够平衡预印本的影响力,例如Web of Science、Scopus以及PubMed,对专业的学术研究人员而言,论文索引资料库提供的线索常常足以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往下阅读。现在还有许多功能更强大的论文索引组织型资料库,可以针对关键字初步为研究人员组织想要阅读的众多篇目,并且提供相关性等信息,例如Open Knowledge Maps。预印本的确加速了科研信息流通,但聪明的科研人员也要眼睛放亮,应用其他研究工具验证信息。
How AI can help with better writing Trinka Cloud Editor – Key features and tips…
学位论文的撰写是读博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在校学习成果的全面展现,也是博士生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论文选题是读博阶段的起点,选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 有的博士论文隶属于导师的课题,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用选题了,或者说课题的大致方向就已经决定下来了。这种情况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不用煞费苦心的去寻找合适又可行的论文题目,但坏处是如果课题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却一直琢磨这个东西好几年,那就是个煎熬人的事情了。自由选题是一个挑战,但也是博士论文的应有要求之一,即独立地开展研究。而且一旦选出一个好的题目,在未来的几年里都能专注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可是自由选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价值的问题确实不少,但是可行的却并不多,所以要充分评估现有研究优势与条件,以及可获得的研究资源有哪些。 衡量课题的主要标准是前沿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因此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沿课题成了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那么具体应该如何选题呢? 首先是做大范围的调研。最快入手的方式是精读一定量的所在研究领域的权威综述,通过综述性文章对所研究领域做整体的把握。了解哪些是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在某些方面解决得不好的问题。其次,选择的课题应大小适中,题目过小或过于简单是不符合博士论文要求的。而题目如果过大,又容易陷入通而不精的尴尬,在研究过程很容易分散精力而收获很少,在东搞西搞之间丢失了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写论文的时候又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东西。为了避免论题过大,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关键词下定义,确定内涵和外延,再通过在关键词前面加限定性的词语来控制论题大小。“小题目,大文章”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在经过调研和思考后,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最终确定为论文选题的是经过学术前沿性和现实意义标准筛选的课题。另外在科学的探索中,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认知,当实验结果与当初的设想不同时,改题目也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不要固执己见,必须要改时当机立断,以免耽误后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论文选题应是自己能做,且能写好的。确定的题目应该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随意抓一个热门的课题,即使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理论或者实践价值,如果不是自己能力所及或者兴趣所在,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结果。
前段时间,一堆号称领域20年之后的领军人物的朋友聚在一堆喝喝茶,吹吹牛。你说做研究的人最关心的是啥,无非就是文章了。投出去的文章状态一点都没有更新啦,那个审稿意见不好回答啦之类的。后来有个哥们问了一句:“文章发表了之后,你还会去自己读吗?”回答是一边倒的,no了一片。一个朋友说:“写文章的时候每写一段都要使劲揪头发,写完了都快要吐了。再加上老板挑刺要重写,审稿人鸡蛋里面挑骨头,一篇文章从写到发表出来,都看了十几二十道了。好不容易发表出来了,还自己找抽回头去读干啥啊。重温一遍当时是多受虐啊。”另一个哥们说:“写文章是为了啥?就是发表出来啊。都已经发表出来了,目的已经达到了,还需要再回头仔细看嘛?再说了,自己做的东西,还不至于记不得吧。”还有一个哥们说:“实话说,我会再去看的。把那些文章弄个霸气一点的壳壳装订起来,心情不好的时候摸一摸就好多了。就看这又是图又是字的,这个就叫做成果啊。很多人没有的。就是一样不好,都放一块都太薄了,害得都只能单面打印。要是有毕业论文那么厚的一打,面试的时候往别人桌上这么一拍,啥问题不能解决?” 扯淡归扯淡,但结果还是一样的,就是大部分人都不会回头去读自己发表过的文章。俺也是一样。不过扯淡也是有好处的,就是给自己留了个心眼,要不,回头再重读一遍当年所谓的呕心沥血的精华?倒腾了一下午,搜了一道数据库,终于把自己的青涩的科研成果给聚到了一堆,又花了两天时间,把那些文章读了一道。还是领悟颇多的。所谓无知者无畏,研究生那阵子发表的文章,按照现在的标准,纯粹的灌水文章。现在有时审到那些博士生的文章,也觉得很是为难。说文章对大家知识有啥贡献吧,还真没有。只是说人家花了一段时间做了这么个事情。但是说不重要嘛,这不打击别人的信心嘛,单从工作量上来说,也是得花不少的时间的。要是就这么一巴掌把人家拍了,说不定这颗未来之星就从此堕落了。所以在写审稿意见的时候也是颇费思量,要控制尺度。我想,当年审我文章的前辈估计也是一样的想法。真心感谢他们的宽容。正是有了那些灌水文章,才激起了做研究的兴趣,更喜欢灌水了。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都是老板授意的,凡是他觉得有价值的结果才去写。但是有一篇例外,在博2.5的时候,俺才有一篇文章出炉。跟周围的朋友想比,心里落差是很大的。在这样的压力下,就背着老板把当时的一个结果给写成文章,交给老板,硬着头皮说我要投XXX期刊。老板思考了好一会,说要不再等等,等一些更好的结果再投。但是看我一脸的大义凌然,还是帮我修改了文章。当时压力特别大,你说要是给期刊据了,那以后怎么混哦。回去以后,冥思苦想,又花了两个星期愣是给文章加了两个小亮点进去,这才很忐忑的投了出去。揪心地等了四个月,审稿结果回来了。看审稿意见,貌似那几个审稿人都认识老板,所以都没有啥过激的言论。但不管怎么说,文章被接受了。后来老板挺高兴地说,这篇文章是我们组里这几年第一次在XXX期刊上发的理论性比较强的文章。不管是运气成分还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让我意识到老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也坚定了我独立寻找创新点的思路,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必须要敢闯。
短语as well as是一个经常误用的表达之一1 。在多数情况下,误用源于把as well as当做和and用法一样的错误认知。尽管这两种表达有相似的含义,但它们有着重要的语法和语义区别。当把as well as用作介词与and含义相似时,它的同义词是in addition to。因此对照A和B,“形式A as well as 形式B”的表达意义类似于这其中之一:不仅B,而且A;类似于B,A也是;当然是B,但也是A;除B外A也是。因此它形容的是A和B的不对称情况。 以下我们举例说明as…
帮期刊审稿也有一段时间,发现了有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文章的英文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想来是因为现在每年生产的文章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一流期刊每期刊登的文章数量却并没有很明显的增加,所以为了增加文章的命中率,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了在文字上多下工夫,越来越重视对文章的润色。同时,由于国际合作的增多和知识的交流加快,非英语母语国家的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也是日益提高,文章中出现文字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在投稿之前让英语母语的同行帮忙修改一下文章是很有必要的。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投稿,编辑每天可能都要处理很多篇稿件,如果他一眼扫过去就看出好几个语法错误,那对文章的印象就会差很多。如果文章的结果不是特别好,而且该期刊又不是很缺稿源的话,很可能连到审稿人的手上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给拒掉了。 流利的文章可以大大缩短文章的审稿过程。如果一篇文章的结果不错,论证上又没有什么大问题,审稿人一般也就建议小修。但是如果文字上欠缺的比较多,那么基本上就是要求大修了。大修跟小修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小修的话就是一些小问题,2-3天就可以修改回去了。而且小修只需要编辑审查一下就可以通过了,这样算算最多两周就可以有结果了。大修的话则是说不准的,有时候跟重新投稿没有什么区别。大修让让有意见的审稿人重新审过,想想看如果他对你的文字很有意见的话,如果在修改稿中不费很大工夫改正,人家会满意吗? 有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文章,没有给他导师仔细修改就投了出去,审稿意见多达十几页,里面除了一些对方法、结果的质疑外,很详细地列出了其中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等的文字问题。这还不算,编辑问了一句:文章给导师看过了吗?因为编辑认识他导师,所以虽然审稿意见多多,还是没有直接拒掉,但是要求大修。后来审稿意见给他导师看到,挺不舒服的。后来虽然仔细修改了,但是可能审稿人印象不是很好,还是一个大修。来回几次,就给拒掉了。这样的结果当然很不好。要知道同行评议的话,大家都算属于一个圈子里面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整个过程不但给审稿人增添了很多麻烦,还给审稿人、编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同时还在自己心里留下了阴影,以后,还投不投这个期刊呢? 所以呢,投稿之前,好好修饰修饰自己文章的文字,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和古代的师徒关系相去甚远了。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不只是说学生对待老师必须像父亲一样恭敬,其实也是告诉老师,对学生要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尽心竭力。但在当前这样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老师对待学生还能像儿女一样,而学生待老师又真的能如父母一般吗?再俺看来,比在路上捡到个大钻石还难得多。在老师眼中,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逐渐消失,学生越来越自我,越来越不把老师当回事了。而在学生看来,很多老师只顾着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的职责,更别说还出现了那么多师德败坏的事情。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是众多复杂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既有长辈对晚辈的提携,又有类似“剥削”的相处模式;既有传统的师徒成分,又有老板与员工的意味;在博士阶段还会出现在专业上相对平等的类似同事之间的探讨切磋关系。所以有的研究生抱怨自己变身导师助理,要负责制作教学PPT、编写教案、批改作业、替导师讲课等事情。他们不是教师,却担任着老师的角色,导致没时间做自己的学术研究;有的导师经常出差,很少与学生联系,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自由摸索阶段,有导师等于没有。而导师也常常数落学生不够勤奋,能力太差,吩咐个小事都可以折腾很久都没结果,不做贡献就罢了,还帮倒忙。 其实很多时候矛盾的产生是由于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相互期待过高造成的。研究生希望导师像父母一样给予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照顾。导师则希望学生是自己科研甚至生活中的分身。但现实是导师不是父母,更何况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也很难为你做一个生涯规划。而学生受限于自己的能力,与导师的要求总会有一段距离。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尽力去做好导师交代的事情,利用导师的资源进行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是同时也不能沉溺于满足导师的要求,还应该有着自己的规划。只要处理得当,就会发现这种看似不平等的学习方式是双方都需要的,导师利用学生做事,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向导师学习。好的师徒关系的结果是双方都很满意这种合作,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传承、切磋和超越的关系。传承,是引领、指导,把你所知道的知识跟方法交给学生并且带领他进入到某个领域。切磋是导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学术地位,共同研讨课题,最终达到超越的关系。只有达到超越的阶段,才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术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