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的分配

《马太福音》第13章第12节有这么一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后来,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根据这句话提出了经典的马太效应,用来描述科学界名声累加的一种反馈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1] 其实这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学霸”。好学生总是希望跟着好导师,而好导师也总是可以招到优秀的学生来组成科研团队。强强联合之后,团队的实力就更加强大,更加稳固,也就更加容易拿到更多的项目。最终也就形成了目前这种高校和科研院所内少部分人拥有大部分学术资源的情况。 进一步总结之后就可以发现,这也不过是无处不在的“二八定律”在学术圈的一个表现而已。80%的一般的科研人员,每天走火入魔般地发文章写本子,就是为了进到那个“二”的圈子。 既然可以用“二八定律”来概括学术圈的资源分配情况,也说明了这种做法有它积极的一面。在学术领域经过了前期远溯博索的调研之后,接下来的经费不可能平均分配到所有的团队,只能是重点资助一部分看起来更加有成功潜质的团队。背后的哲学也是寄希望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学术界还不算残酷的地方,在新兴的产业,资金的流动更加功利,往往最后是一两个公司占据了几乎所有的资源。 现在的经费分配方式虽然符合资源的生存原则,但也难免带来负面的因素。一个是促使一批科研人员直接转型为科研经纪人,拿到经费就外包,项目的质量也不管了。有统计显示,我国有320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赚钱”的却很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另一个负面影响是,现在的经费分配方式有时候也显得不那么有人性。比如一般来说,40岁之前是科研人员创新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傍上“学霸”,又非师出名门,申请经费就十分困难。如果大量精力和时间都花在项目申请上,却得不到好的结果,几次之后很容易就让一些本来有潜质出成果的科研人员就此遗憾地退出“江湖”了。 如何很好地管理经费是个很大的课题,也不可能有理想的方案。不断对现在的经费管理方式做出调整是应该的,但同时要防止改革成了近亲繁殖、继续垄断资源的手段。在经费使用上要坚持引入社会监督。而在成果考核上,单纯依赖文章的数量的考核方式是不够的,如果能够以产生的经济效益做为评价依据会更好一些。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A4%AA%E6%95%88%E5%BA%94

写好项目申请书

发好文章是挺难,但是写好项目申请书更难。文章投稿的话,至少审稿人基本上是不会带着恶意去写评语的,对文章的价值也会相对宽容一些。但是项目申请,评审专家基本上是相近方向上的。蛋糕就这么大,都给别人端走了,自己就只能喝西北风了。这种由利益冲突造成的恶意倾向有时候会表现得很明显。再说了,文章给这个期刊拒了还可以投下一家,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是项目申请就不一样了,今年给踢了,只好勒紧裤腰带再等一年了。一生能有多少个一年啊。 一个是用心。随着整个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竞争也变大了,这也导致了基金申请成功率总体趋势上的降低。这年头国际经济形势又不是很好,管理经费的人总是希望优中选优,把钱给更有可能出绩效的项目。申请书是一个门面,代表了你的想法以及态度。基金申请书要是写的马马虎虎,颠三倒四,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话,怎么能让人相信你会很用心很努力地去完成申请书上的任务呢? 目的要明确。这个世界确实是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没有人愿意听你巴拉巴拉100年之后的巨大突破,都希望能看到3-5年内就能有一些结果出来。所以,与其提一些太远太高的目标,不如很现实很具体的把目标定位在3-5年内需要解决的一两个关键问题。 突出自己的优势,但是不要夸大。实际上,评审专家都会是互相认识的人,有的不但对申请情况了解颇多,甚至还知根知底的。夸大自己的情况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有时候反而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等跳进去了只好就发现想出来都出不来了。有个哥们在项目申请书中先巴拉巴拉自己发的文章,然后提到啥啥技术,说这个方案已经在实验中得到验证了,结果很好。但是文章发表的部分只有理论,实际实验呢,还在做,结果还没有出来。结果review里面就给老不客气的指出来。说这个初步的结果还不够好,如果依照现在的实验结果来看的话,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的,而如果要等那个好的结果出来的话,根本赶不上项目的进度。所以建议是等好的实验结果出来之后再去申请,这种comment应该是很客观的,没法反驳的,所以当然是被采纳的。 Reputation很重要。为什么有时候觉得某个人很牛?原因很简单,是看在他的先前业绩上的。如果他负责了几个项目,而且结果都还不错,接着申请的又是后续工作,看起来也还是有点意义的,那为啥不给呢?因为给了出结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总比把钱交给一个没经验的、风险还比较大的强吧。所以有可能的话,翻翻以前的成功经历,不用太费笔墨,但是在相对显眼的地方罗列上,是会有好处的。

正确选词:Concept 与 Idea

名词 concept 与 idea 的意思非常相近,而且平常使用时往往可以互换;不过,这两个名词间仍存在显著差异,使用于学术论文时应加以区分。这两个单词间有三个主要差异。首先,一般认为 concept表达较为抽象的意义。出于这个原因,科学及数学领域对这个单词的使用相当频繁,因为抽象概念在这类领域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第二个差异是,当涉及可以明确定义及描述的事物时,会自然而然用concept来表示。相反,idea 往往用于指无法明确描述或定义、或定义有些(或非常)不清楚的事物。第三个差异是,idea 的意义较为广泛,有些定义是 concept 所没有的。 concept 的两个主要意义分别类似于 abstraction 或 construct…

写文章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一篇文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具有以下的功能: (1)注明了自己的研究背景。没有什么研究工作是凭空冒出来的。指出自己的工作是站在那些人的肩上不仅仅是尊重别人的工作,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2)为论文中引用的观点、结果,提供了依据。避免了重复劳动,也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3)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与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阅读文献的深度跟广度,也间接体现了作者的科研水平。如果文章引用的都是会议文章,或者影响力很低的期刊文章,甚至是一些报纸或者科普读物,就很难让审稿人跟编辑相信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 参考文献也体现了文章的严谨程度,如果文章的论点都有根有据,可以有效的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文章中需要给出的地方有: (1)引述别人观点、数据、成果的时候,要直接准确的给出出处。 (2)使用别人推导的公式,要给出出处。 (3)文章中涉及的原理如果是基于前人的基础,要给出出处。 参考文献的选择也有一些原则可依: (1)引用的文献应该是与本文的主题确切相关的。不能因为非要往牛文章上靠,就引了与自己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章。 (2)同等相关情况下,选择级别更高的文章,比如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或者高引用率的文章。 (3)同等相关情况下,尽量引用所投期刊的文章。这样可以拉近编辑跟审稿人的距离,增加文章被录用的机会。 (4)尽量引用正式期刊的文章,少引用会议文章。虽然会议论文章也是正规出版物,但是在写作水平、严谨程度跟曝光度上还是要比期刊文章差一些。…

How to Write an Impressive Thesis Using an AI Language Assistant

Structure of a Thesis How to Write a Thesis Statement Role of AI in Academic…

综述文章简介:如何撰写系统综述与叙述性综述文章

学术出版中综述文章的概述和意义 不同类型文献综述的比较分析 写好系统综述与叙述性综述的技巧 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作用

在PLOS期刊发表论文前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对于每个科研人员,在权威和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都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论文的水平是科研成绩的体现,也是申请教职、研究性职位、科研经费、以及职位晋升的重要评判依据。在医学研究领域尤其如此。医学领域向来属于热门的科研领域。从事人数众多,科研经费充足,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要想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位或者申请到科研经费,都需要研究者发表一定数量的、并且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论文。 近年来,开放获取成为一种学术出版的趋势。跟传统的学术期刊比起来,开放获取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免费向大众提供,大大方便了学术分享,扩大了论文的影响力。并且具有较快的出版速度。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PLOS系列期刊。PLOS是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的简称,创立于2000年10月。PLOS出版了7种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期刊,包括《PLoS Biology》、《PLoS Medicine》、《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PLoS Genetics》、《PLoS Pathogens》、《PLoS ONE》、以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给刚读博的人一点建议

首先恭喜你,你已经站在了通往人类最高学历的门口。你也许还有机会作为学生继续学习,但是你已经无法得到更高的学历了。所以,请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好好搭一座桥,好好地联接学生与职员之间的身份转换。下面是一些俺认为比较重要的建议: 1,给自己订立一个目标,对你所研究的课题饱含激情。经过读博几年的锻炼,一个人应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出现,让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毕竟这几年你是在以一种创造性的心态进行研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任何一点新东西的出现都是令人兴奋的,能让人以焕然一新的状态面对以后的工作生活。 2,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博士阶段的学习是要在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来发掘创造新的知识。对于硕士阶段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这个基本不是问题,一般都能很顺利地过渡到博士阶段的学习。对于直博的学生,虽然节省了两三年的时间,但是与认认真真读过硕士阶段的同学相比,他们的基本功确实有所欠缺。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有年龄优势而暗自窃喜,要知道基本功都是用时间换来的,等你把基本功补好了,年龄优势也没有那么明显了。 3,要想在科研上有所突破,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必须的,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必须提高自己的科研理解力和悟性。理解力可以依靠逻辑分析来弥补,只要愿意花时间,最后还是可以领会到研究对象的本质。但是悟性则不同,它带有很强的直觉性,也就是所谓的灵感。悟性也是可以培养的,所谓触类旁通,见识得越多,对事情的感受能力就会越强。对于长时间花在理性分析上的理科生而言,读读小说,欣赏欣赏艺术也是一个挺不错的方法。 4,要有一颗坚韧的心,科研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种种错误的尝试之后,才会找到那条正确的道理。要学会面对失败,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鼓起勇气,再去尝试。也许这个过程会将原来那脆弱的小心脏刺的满是伤口,但是经过锻炼的心脏通常都更强大、更健康。是吧?

用原来单位的实验结果发表文章好不好

科研人员的流动性这年头也是很大的。博士毕业之后,就得这边搞两年博士后,那边转两年,前头的若干年都像是随波逐流,直到有一天找到了一个终身职位。对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这种强流动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科研的连续性,也就会影响到自己文章的数量跟质量,从而影响到后面的职业前途。从雇主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希望是招一个博士后过来,马上就可以进入角色,可以早出成果,这对频频转行的“青稞”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通常在合同结束前6个月就可以开始找工作了,很多时候在合同结束前3个月就有意向性的新工作了。合同剩余期间的实验结果怎么办?是直接写出来了用原来单位的名义发表呢,还是带到以后的单位再去发表?我想,有不少人还是会去想这个问题的。要是能挂上新单位的名字,这样至少可以让自己在新的岗位上少一点压力,但是真这么做的却不会很多,因为都会在犹豫是不是触犯了点科研道德。 原则上来说,在哪里做出来的工作,就用哪个单位的名义来发表。因为人家付了工资,还出了实验条件,知识产权就应该是归人家实验室所有。要是自己花了钱结果却变成了别人单位的,在老板看来, 这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背叛,正常人都会非常介意的。老板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的。所以,如果实验数据是在原单位做的,那么发表单位也应该用原来的单位。不过可以在联系邮件那边说明作者现在在哪个单位,纯粹为了联系方便用的,跟科研结果归属没有关系。那么退一步说,用联合单位的方式发表呢?比如原来单位是第一单位,现在单位是第二单位?这样也不好。得事先跟原来的老板勾兑好。凭心而论,老板是不喜欢这样的。因为如果你不写的话,这个结果可能是原来单位的另外一个人来写,也犯不上又倒腾出一个合作关系出来。当然,如果两个单位间的联系比较紧,或者这个实验结果真的没有那么重要的话,老板也许也就默认了。 既然实验数据是这样的,那么理论呢?这种真不好界定。因为确实也会有一些idea在原来的单位就有了,但是没有时间或者当时没有想明白,后来换了单位,心情愉快了,压力大了,就弄出来了。这种我觉得不用原来的单位发表是合理的。但是也有前提,就是原来的老板知道你这个idea没有,或者跟你讨论过这个idea没有。如果没有,那就完全可以弄成现在单位的成果,如果有的话,看讨论的深度吧,如果人家贡献挺大的,可以用合作单位的方式。如果只是稍微指导性质的,那么也可以选择在致谢里面感谢人家。但是最好是文章发表前,知会原来的老板一声。一般来说,如果跟老板原来的研究兴趣没有直接冲突的话,那么原来的老板应该还是挺高兴的帮忙看一眼文章的。

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的危害

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指的是一类为了支持某个观点或者已有结论,而有目的地引导或者干预结果走向的研究。这类研究通常由某些利益集体主持或者出资,目的是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收集到有利的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或战略提案。 从字面上看,这种研究就已经带上了很强的贬义性质,带有天然的研究偏见。因为学术研究一旦与经济利益或者政治目的联系在一起,就已经失去了它的纯粹性和客观性。例如,烟草企业资助一些科研人员从事吸烟危害的研究,自然会希望得到一些吸烟带来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大或者跟某些疾病没有直接关联的结论,而资金支持的力度自然会跟结论的“好坏”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这类研究也多发生在生物、食品等相关领域。 当然,资助方一般不会很直接地提出需要什么样的结果,否则这就是赤裸裸的学术造假了。隐晦一点的做法是可以资助一些不那么资深的专家,或者在提供数据的时候选择性的提供样本。在缺少足够的真实数据支持下,一些即使是相关专业的人员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在无意中成了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的帮凶与受害者。 现在科研经费的来源比以前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如果自己在无意中已经加入到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项目中,也无需过于紧张。因为任何研究都是有缺陷的,不要担心犯错误,但是要在自己负责的流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很严谨的,至少要确信自己的方法和步骤是没有问题的。在收集数据和样本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如果觉得资助方提供的数据可能会有问题,那么如果预算允许,可以请第三方研究机构提供更加公正的数据。 要根治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带来的危害,唯一的办法就是斩断与资助方之间的利益关联,以保持科研的独立性。但是在现实中,尤其是现在比较功利的科研环境,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靠科研人员自觉抵抗利益的诱惑和经费的压力,以及公众的监督来减少要根治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的坏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