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Prepare Submission-ready Manuscript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le of AI in Academic Publishing Benefits to Authors and Publishers Introduction to AI tool…

中国大学在海外成立创新中心

旧金山讯:5月8日,中国一所应用技术公立大学即上海电机学院在旧金山成立了国际中心以进军硅谷。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孙培雷在成立典礼上说:“新中心位于旧金山的上海临港创新中心,将作为上海电机学院与美国大学开展培训和合作的基地。” 这是上海大学的第一个海外创新中心,上海电机学院计划与中国主要的工业园区开发商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欧洲建立其他一些创新中心。“国际化是我们的长期战略,它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动力,”孙培雷说,“我们与美国的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去年,我们与北爱荷华大学和普渡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他表示,学院将派遣教职员工和学生到旧金山中心进行培训和交流,并补充说学院目前正在制定计划。 上海电机学院以工程学专业为核心,其他专业协调发展,比如科学、艺术、经济和管理等。该学院拥有1个研究生专业和34个本科专业,有大约12,500名全日制学生和378名国际学生。 中国的大学还旨在通过新中心招聘高级人才。根据人才招聘计划,顶尖学术领域包括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 上海电机学院位于离上海市中心约75公里的临港地区,是上海临港新城的战略合作伙伴,其在欧洲还有其他一些创新中心。“我们计划在临港的海外中心建立自己的创新中心,与临港的合作关系将为我们节省很多成本。”孙培雷说。 上海临港集团于2016年6月以4,260万美元在旧金山购买了六层办公楼。五个月后,因旧金山的创新文化及其地理位置邻近硅谷,该集团在大楼内成立了旧金山创新中心。

Clarivate Analytics和中国科学院发布《2017年研究前沿》

根据Clarivate Analytics官网新闻报道,2017年11月2日,Clarivate Analytics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2017年研究前沿”。这次(也是第四次)年度报告综合分析得出143个重点研究领域,包括100个热门领域和43个新兴领域,涵盖了10个广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该分析基于2011至2016年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产生,而数据库利用了来自Web of Science的学术出版物的引用信息数据。 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的首席商务官Robert Lemmond表示:这份报告代表了Clarivate Analytics和中国科学院深厚的科研专业知识和可靠的数据分析能力;深入的分析为研究人员、资助机构、管理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关键利益相关方确定关键的研究趋势和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层面的研究前沿分析为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教授也表示说:该报告分析了研究动态和技术现状; 展示了中国在评估研究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并重申了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智囊机构在全球科学技术问题和趋势方面的作用;并希望中国科学院和Clarivate Analytics继续加强合作,特别是在热点研究领域的分析上,把年度研究前沿报告变成世界级的智库资源,帮助推动全球科学 和技术。 这份报告显示,在143个研究领域中,美国依然领先,中国其次;然后是英国和德国。其中,中国在化学、材料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领域是最多产的,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在100个最热门的研究前沿中,前10个值得注意的话题是:…

维康信托(Wellcome Trust)提高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举措

维康信托基金会(Wellcome Trust,又译威康、维康、维尔康),是一家位于英国伦敦的生物医学研究慈善机构,是亨利·威尔康爵士(Henry Wellcome)于1936年成立的研究机构。维康信托的宗旨是通过支持最聪明的头脑来改善健康发展,它除了资助生物医学研究外,还支持对公众的科普。英国“金融时报”称维康信托为英联邦最大的非政府科研经费来源。在医学研究领域,它是仅次于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私人资助者。 目前,维康信托正致力于促进多元化和包容性,并将在五年内投资1250万英镑推进此项工作。维康官网上指出:我们希望每个好主意都能发展起来。但当人们觉得科学不适合他们或因为所面临的障碍而离开科研事业时,都是我们的损失。维康致力于消除这些障碍,并将采取三方面的举措来创造一个包容性的文化: 第一,是使英国科学更具有包容性。维康正在资助相关研究以了解科学内部不平等的原因,拨款也更灵活以适应不同人的需求;还启动了一个名为EDIS(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in Science and Health Research,即科学与健康研究中的平等、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交互网络,旨在激励英国科学界实现平等和多元化。…

文章摘要的写作

摘要是对论文重要内容的简短概括,其作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期刊邀请审稿时,一般是会选择将摘要发给审稿人,看是否有兴趣。审稿人在这个阶段就对文章有了第一印象,如果摘要写得很糟糕,有可能会直接影响他对整篇文章的判断。同时在审稿的时候,也会选择先读一下摘要和引言。同时摘要的读者面比论文全文的读者面要大得多,很多电子期刊数据库只提供免费的摘要,读者要根据摘要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全文。因此如何写好论文摘要是十分重要的。 摘要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先写,但最后在完成全文的时候还是要回头重新修改,所以还不如把它放在最后再写。在结构上,摘要由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组成,一般不分段,也不加注释和自我评价。在语言上要求精练、明确,字数控制在200个实词左右。 摘要的写法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式来写:首先一句话高度概括论文内容(This paper is… 或 This study focuses on…)。继而以不定式形式(to identify……)提出研究目的,没有必要使用 ( for the purpose…

科研人员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吗?

品牌是针对商品的,不是针对人的。这话不完全对,知名公司常常聘请出名的运动员代言自己的商品,是为了能借助名人的知名度来增加品牌的影响力。还有 李宁、乔丹等,既是品牌,也是人。在科研领域,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已经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撰写了一两本专著,在学术圈有了一定的人脉,在工业界也有了一些合作伙伴,那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地建立自己的“品牌”呢? 或者不需要过多地操心这个事情,因为在现实中,虽然学术圈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明显的“品牌”的概念,但是学校和单位围绕“名人”效应打 造优势学科和科研团队早已经在实行了。最大牌的“明星”自然是院士了,再往下还有百人,千人,学者之类的。学校也乐意操办这些事情,从申请到配套设施和人 员,毕竟既可以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又可以增加科研能力,何乐不为?所以在自己研究领域比较突出的青年才俊还真不需要担心自己学术“品牌”的事情, 安心把学术更上一层楼,后面的事情自然有人帮你操心。只是“名人”效应的结果如何,不好评价,八九十岁的院士无法退休安享天年,打酱油捞钱的千人也屡有耳 闻。 对于广大普通的且想一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打造自己的“品牌”是很难获得外力帮助的,但是在自己能力之内有意识地打造一下学术履历 对整个学术生涯还是很有帮助的。每次年度考核的时候,老板都建议还是认真写一下,虽然也就只有系主任会瞟一眼,写个评语。但对个人而言,这是整理自己学术 生涯的好机会。打造学术履历不是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或者发表一篇文章,然后罗列到个人简历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用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在某个专业或者方向上留下自 己的名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很难让自己的履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建立自己的学术履历前,就要先想一想,自己在这个方向上是出于什 么位置?以后想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在这之间需要解决多少个问题?跨越这些台阶需要用多少篇文章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实现这些计 划。也许这些事情需要很长时间去完成,但是要知道的是这本来就是在制定一个一生的计划,太容易完成就缺少挑战了。…

同行评审圈的危害

同行评审在科研发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着一篇文章是否可以得到发表,所以也就有了一些脑袋“好使”的科研人员打起了同行评审的主意,如果能操纵同行评审的过程,不是就可以想发什么文章就发什么文章了吗?但是现在的同行评审基本上都是单盲或者双盲,作者是不知道审稿人会是谁的。不过投了几次稿之后就发现,原来是可以推荐审稿人的,而且还真有一些编辑懒得重新找人,就按着推荐审稿人的邮件地址发出审稿邀请。如果编辑这么做了,那不就是作者都知道了谁是审稿人了吗?这个圈于是就画成了。但毕竟有些审稿人不愿意配合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怎么办?把推荐的审稿人的邮件地址换成自己知道密码的不就成了吗?这样圈子不但成了,还是完全可控的。 跟其他的学术不端相比,构造同行评审圈的做法更加隐蔽,也更难发现,因为不是每个编辑都会去检查一个邮件是不是真的属于某个科研人员,即使发邮件询问了,如果得到肯定的答案,也不会再怀疑了。2014年7月,SAGA出版社在发现了台湾的Chen教授虚构同行评审圈的做法后,将该作者过去4年发表在《振动与控制杂志》的60篇文章全部撤稿。调查结果显示,这个Chen教授申请了多个Gmail和雅虎的假账号,并且伪造了专家身份,冒充这些专家给自己投稿的文章审稿。事情直到2013年5月,才被期刊的主编偶然发现。SAGA随着组织了一个20个人的法律和编辑人员调查此事,结果发现为了伪造虚假的同行评审和引用,Chen教授一共建了130个电子邮件账号,而有些审稿意见在文章提交之后的几分钟内就已经写好了,可谓神速。 对于这种虚构的同行评审圈,解决方式也很容易,只要期刊的编辑在发审稿邀请之前,先检查一下这些邮件地址,也许就能发现一些端倪,至少绝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有单位的正规邮箱地址的。但是如果是一些互相认识的科研人员私底下结成这样的同行评审圈,那要发现就不容易了。

How to Efficiently Manage Your Laboratory Resources

How to become a good lab manager Strategies to manage lab inventories 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

中国神经科学亟待发展,惟需完善科研伦理机制

为增进大众福祉,中国正全力推进神经科学研究,以应对神经、精神健康方面的三大问题:儿童自闭症、成人抑郁症、以及老年失智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神经科学学者认为在启动科研计划的同时,必须先提高伦理意识并健全相应机制。 中国科研伦理严重滞后 世界卫生组织前助理总干事胡庆礼教授指出,截至21世纪10年代初期,全国仅半数省份设立了伦理委员会,而即便是设立了,很多也只是“橡皮图章” ,伦理审查基本属于“走过场”。情况之严重, 以致西方学界视中国为伦理学上的“蛮荒之地”。最近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的事件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神经科学伦理建设应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 中国神经科学学者认为,忽视伦理问题,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恶果 。日前,上海同济大学一批学者在《神经元》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中国脑科学技术与神经伦理的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论文,该文通讯作者为中科院院士裴钢,中国“大脑计划”项目的领头人之一。裴钢等人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神经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社会伦理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首先,儒家文化仍然产生影响,聚族而居的传统,导致个人隐私和自主性受压制,在神经科学的发展中应注意这个问题;第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观念,使神经器官样本库的建立变得十分困难;第三,是社会对神经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歧视。 针对这些问题,裴钢等人认为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并借鉴神经科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建立专门的中国标准。

中国科学家荣获克利夫兰奖

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宣布,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NewcombCleveland Prize)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带领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这是克利夫兰奖自1923年成立以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例如,在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公布的2018年高被引研究者名单中,中国(大陆地区)的排名就进入了前三名。此次潘建伟教授的研究团队获得此奖项,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科研实力。 在这项研究中,潘教授带领34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向地面发出纠缠光子对,然后在1200公里外的接收站测量量子密钥。科学家们发现,两个纠缠粒子分离时,一个粒子会实时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如果能在长距离中保持纠缠作用,则有望建立一个可防御黑客的信息加密系统。这一成果发表于2017年6月的《科学》杂志。 《科学》杂志主编、克利夫兰奖甄选委员会主席Jeremy Berg表示,“理论上,基于量子纠缠现象的方法为解决完全保密通信问题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将理论方法运用于实践尚存在许多挑战。此篇获奖论文为解决这些难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证明了长距离量子通信的可能性。” 潘建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量子纠缠发射,是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未来构建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我国继续引领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