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学:解决医学和科学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生命伦理学及其原则 生命伦理学原则的制定和维护 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用来搜索生命伦理学信息的相关资源
Automation through AI How AI is Helping Authors How AI is Assisting Journal Editors Popular…
2020年6月29日,大家期待已久的科睿唯安期刊引证报告终于公布了。今年的引证报告覆盖了5个大洲,83个国家和地区,囊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236个专业的12000多本学术期刊,其中四分之三是自然科学期刊,四分之一为社会科学类期刊。351本新刊入围,其中178个为开放获取期刊。这次的的引证报告在参数和分析方法上都有所改进,读者们可以轻易的辨别开放获取期刊对期刊引用率的贡献。 引证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反常的引用行为,包括过高的自引用和相互引用,科睿唯安每年6月都会发布一年的期刊引证报告,将一些存在过高自引用或过高相互引用的期刊“除名”,除名的方法就是不再公布他们的影响因子。今年的引证报告,共“除名”了33个期刊,占期刊数量的0.27%;另有15个期刊被列入怀疑名单,这之中不乏爱思唯尔等大学术出版商名下的一些期刊。 被除名期刊的反抗 “凭什么?” 越来越多被期刊引证报告镇压除名的期刊发声反抗,认为科睿唯安对其的“判决”并不合理,另有一些期刊认为,科睿唯安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没有作为学术法官的资格。也有期刊发言人表示,在出版之前,他们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过度的自引用。 一些领域的期刊,由于其领域特殊性,容易产生较高的自引率,例如分类学。"动物分类"(Zootaxa)就是由于自引用过高而被科睿唯安镇压的期刊之一,而发言人称,对于分类学著作而言,自引用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是如此高的自引用也是无可厚非的。 面对诸多的反对声,科睿唯安发言人称,对于特殊情况,是由于真正的学术需要而产生的高自引率,他们会与出版商协商解决。他们不会停止继续发布期刊引证报告,但为了越来越准确地识别操控引用行为,他们一定会不断改进判断方法和指标。 被期刊引证报告除名的原因,科睿唯安想要干什么 那么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科睿唯安的这一行为无疑会得罪很多用户。那么科睿唯安为何如此,他们究竟想要干什么? 随着学术圈不断曝出操控影响因子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提升自引率——通过要求投稿者引用自己期刊的文章而提升影响因子。因而,影响因子作为科研评估手段的权威性开始逐渐受到质疑,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评估指标涌现。一方面,影响因子地位的动摇必然影响科睿唯安的盈利和在学术界的权威,引证报告建立了一种监督机制,维护了影响因子的权威性和科睿唯安在科研界的地位;另一方面,从科睿唯安的表达角度,他们认为,出版商、科研机构、基金和学者们在过去的40年都依赖科睿唯安的报告,这些报告帮助学者鉴别和评估世界上的领导性的期刊,这些严密筛选的指标和构建的数据不仅可以让学者们更好的了解学术发展的趋势,也可以协助他们的文章投稿。 科睿唯安不是学术警察,但是大量数据和使用者决定了其影响力,一份客观的引证报告和相对合理的评判方法无疑可以成为学术界的一把戒尺。不论引证报告的目的是什么,都将为学术世界带来正面的影响。
客观地来说,如果经济和能力允许,出国留学的确能为学术生涯加不少分。申请学校的时候,校方都会要求语言能力证明、学业成绩证明,以及一份个人陈述;语言能力证明和学业成绩证明只是数字和门槛,校方只要看是到达标准的就放同一边,接下来的关键是学习计划和个人陈述。这份个人陈述就是申请人向未来的老板介绍自己的关键资料,审查委员期待看见所有数字无法呈现的人格特质。 个人陈述是唯一一个让评委看见你的潜力和评估你适不适合系上整体环境的机会。尤其是美国的大学,每年收到的申请件何其多?语言能力和成绩都高分的申请人数远超过招生人数,所谓文如其人,个人陈述代表了申请人的思想,试想审查委员想要收你,一份好的个人陈述才能够让他有立场向其他评委为你辩护,说明你如何比其他人更适合与他们一起从事研究。 好的个人陈述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是会让评委把你剔除的个人陈述很好归纳:敷衍了事、太过自满、不够自信、个人陈述与其他成绩相差甚大,看到有这些状况的申请人都很可能让审查委员兴趣缺缺。 个人陈述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出国留学申请大学、硕博士班、博后到找工作都用得上,以下10点是实用的教战手册-- 列下要项清单:个人陈述不需要文情并茂,就是该讲的千万别漏了。开始写作前,认真思考以下几点,将每一个点的细节条理列出来,刚好梳理一下自己的强弱项。 为何选择这个研究主题:展现你对这个专业和自己未来研究主题的想法,要能言简意赅地说服评委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为何选择这个学校/科系:同一专业里中有许多不同的研究主题,每所大学专长不同,让评委知道你清楚他们的专长,不要浪费彼此时间。 介绍自己能为研究加分的能力:除了专业研究能力,辅助能力也是一个研究团队想要接纳你的原因,比如数学、统计、程式设计、绘图、摄影等与资料搜集相关的能力也相当重要。 描述自己的个人特点:许多人文学科专业需要对环境及研究主题有不同以往的视角和观察,跨文化和跨领域的个人经历在此时就能加分。 职业生规划:不管优秀与否,出国留学和读博的学生有一定比例会放弃或转行。一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很清楚的学生最起码能让评委有信心选择你。 曾经克服过什么困难:这是加分项目,没有就算了,不要弄巧成拙。申请人才十几二十岁,如果曾经克服过生命中的困境,就代表他/她有很强烈的人格特质。 为申请的学校/科系客制个人陈述:出国留学通常会申请多间学校,准备一份通用个人陈述之后,要对不同学校/科系有针对性的编辑,尽可能让阅读的评委觉得你很了解他们,这样就达到了个人陈述的效用。 整合段落:这就是一篇文章,要有好的分段和编辑,每个段落都要有重点,所有的重点应该都指向自己的优点。 找人多阅读:每个人都有盲点,要努力克服。请学校的老师阅读自己的通用稿,调整大方向,最后让亲朋好友帮自己读每一份客制的个人陈述。
新冠肺炎能够引起病患肺部的纤维化,影响病患痊愈后的生活。对于学术界而言,它的出现也是一场重创,不仅让网课在无评估绩效准备下就上阵,还大幅度缩减必须群聚的、面对面的学术研究活动,使许多重要的慢性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医学研究奖助申请冻结,还让非盈利医学组织的收益缩水30%-50%,使得不少小型的创新性的医学研究经费失去着落,影响到医学研究发展几年的进度。 到七月底为止,新冠肺炎相关的学术论文预印本已经超过了6000篇。预印本越过传统学术期刊严格的同行审阅流程,虽然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却也导至一些似是而非的研究结论流传,将判断咨询正确性的责任丢回了研究社群的头上。 更要命的是,有些被科研界驳斥的研究发现卻散布到社会公众间。传播不实信息来自于人们对恐慌的回应,所有人都对这个困境摸不着头绪,但又想做点什么来消除内心的不安,于是容易不经思考或求证地相信来源不明的消息,企图给自己一个答案。 2013年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创立的BioRxiv以及耶鲁大学与医学期刊BMJ共同创立的预印本平台Medrxiv,是目前医学专业最热门的两个预印本平台,参与两个平台创立经过的约翰·英格利斯表示,由于人们想要尽快看见数据,预印平台进行的是包括是否符合科学研究格式、有无剽窃等最基本的学术伦理审查;而Medrxiv的资深编辑表示,一篇论文的好坏不在他们的审查范围内,究竟一篇预印本的研究有多少参考价值是身为读者的学者们必须自行判断的。 原本预印本平台是为了加速信息流通速度而创立的,却在疫情期间让许多不够严谨的医学研究有机会博取大众的眼球,比如羟氯奎宁的研究。有学者回忆,当这篇研究出现在预印本平台时,的确让他眼睛一亮,但在30分钟的逐步判别研究团队的研究方法及推论过程后,他发觉这篇文章根本不值得这个时间,不过纽约时报很快发出了报道,向大众传播了这个资讯。 世界卫生组织称新冠肺炎掀起了一场对抗不实信息的战争,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增加信息流通速度就能加速找到对抗病毒的方式,如此一来就能解决问题;没想到,增加信息流通速度促成的不实信息传播对社会造成了新的危害,而且原本的问题也没有解决。美国华盛顿大学2019年成立的公开信息平台(Center for an Informed Public)正在研究新冠肺炎不实信息的传播途径和如何阻止不实信息传播,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取得对抗不实信息战争的最后胜利。 其实学术界也有很多开放获取的论文索引资料库能够平衡预印本的影响力,例如Web of Science、Scopus以及PubMed,对专业的学术研究人员而言,论文索引资料库提供的线索常常足以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往下阅读。现在还有许多功能更强大的论文索引组织型资料库,可以针对关键字初步为研究人员组织想要阅读的众多篇目,并且提供相关性等信息,例如Open Knowledge Maps。预印本的确加速了科研信息流通,但聪明的科研人员也要眼睛放亮,应用其他研究工具验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