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ing Better Is Now Easier Than Ever: Edit With Trinka AI
How AI can help with better writing Trinka Cloud Editor – Key features and tips…
How AI can help with better writing Trinka Cloud Editor – Key features and tips…
学位论文的撰写是读博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在校学习成果的全面展现,也是博士生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论文选题是读博阶段的起点,选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 有的博士论文隶属于导师的课题,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用选题了,或者说课题的大致方向就已经决定下来了。这种情况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不用煞费苦心的去寻找合适又可行的论文题目,但坏处是如果课题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却一直琢磨这个东西好几年,那就是个煎熬人的事情了。自由选题是一个挑战,但也是博士论文的应有要求之一,即独立地开展研究。而且一旦选出一个好的题目,在未来的几年里都能专注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可是自由选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价值的问题确实不少,但是可行的却并不多,所以要充分评估现有研究优势与条件,以及可获得的研究资源有哪些。 衡量课题的主要标准是前沿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因此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沿课题成了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那么具体应该如何选题呢? 首先是做大范围的调研。最快入手的方式是精读一定量的所在研究领域的权威综述,通过综述性文章对所研究领域做整体的把握。了解哪些是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在某些方面解决得不好的问题。其次,选择的课题应大小适中,题目过小或过于简单是不符合博士论文要求的。而题目如果过大,又容易陷入通而不精的尴尬,在研究过程很容易分散精力而收获很少,在东搞西搞之间丢失了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写论文的时候又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东西。为了避免论题过大,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关键词下定义,确定内涵和外延,再通过在关键词前面加限定性的词语来控制论题大小。“小题目,大文章”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在经过调研和思考后,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最终确定为论文选题的是经过学术前沿性和现实意义标准筛选的课题。另外在科学的探索中,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认知,当实验结果与当初的设想不同时,改题目也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不要固执己见,必须要改时当机立断,以免耽误后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论文选题应是自己能做,且能写好的。确定的题目应该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随意抓一个热门的课题,即使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理论或者实践价值,如果不是自己能力所及或者兴趣所在,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结果。
前段时间,一堆号称领域20年之后的领军人物的朋友聚在一堆喝喝茶,吹吹牛。你说做研究的人最关心的是啥,无非就是文章了。投出去的文章状态一点都没有更新啦,那个审稿意见不好回答啦之类的。后来有个哥们问了一句:“文章发表了之后,你还会去自己读吗?”回答是一边倒的,no了一片。一个朋友说:“写文章的时候每写一段都要使劲揪头发,写完了都快要吐了。再加上老板挑刺要重写,审稿人鸡蛋里面挑骨头,一篇文章从写到发表出来,都看了十几二十道了。好不容易发表出来了,还自己找抽回头去读干啥啊。重温一遍当时是多受虐啊。”另一个哥们说:“写文章是为了啥?就是发表出来啊。都已经发表出来了,目的已经达到了,还需要再回头仔细看嘛?再说了,自己做的东西,还不至于记不得吧。”还有一个哥们说:“实话说,我会再去看的。把那些文章弄个霸气一点的壳壳装订起来,心情不好的时候摸一摸就好多了。就看这又是图又是字的,这个就叫做成果啊。很多人没有的。就是一样不好,都放一块都太薄了,害得都只能单面打印。要是有毕业论文那么厚的一打,面试的时候往别人桌上这么一拍,啥问题不能解决?” 扯淡归扯淡,但结果还是一样的,就是大部分人都不会回头去读自己发表过的文章。俺也是一样。不过扯淡也是有好处的,就是给自己留了个心眼,要不,回头再重读一遍当年所谓的呕心沥血的精华?倒腾了一下午,搜了一道数据库,终于把自己的青涩的科研成果给聚到了一堆,又花了两天时间,把那些文章读了一道。还是领悟颇多的。所谓无知者无畏,研究生那阵子发表的文章,按照现在的标准,纯粹的灌水文章。现在有时审到那些博士生的文章,也觉得很是为难。说文章对大家知识有啥贡献吧,还真没有。只是说人家花了一段时间做了这么个事情。但是说不重要嘛,这不打击别人的信心嘛,单从工作量上来说,也是得花不少的时间的。要是就这么一巴掌把人家拍了,说不定这颗未来之星就从此堕落了。所以在写审稿意见的时候也是颇费思量,要控制尺度。我想,当年审我文章的前辈估计也是一样的想法。真心感谢他们的宽容。正是有了那些灌水文章,才激起了做研究的兴趣,更喜欢灌水了。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都是老板授意的,凡是他觉得有价值的结果才去写。但是有一篇例外,在博2.5的时候,俺才有一篇文章出炉。跟周围的朋友想比,心里落差是很大的。在这样的压力下,就背着老板把当时的一个结果给写成文章,交给老板,硬着头皮说我要投XXX期刊。老板思考了好一会,说要不再等等,等一些更好的结果再投。但是看我一脸的大义凌然,还是帮我修改了文章。当时压力特别大,你说要是给期刊据了,那以后怎么混哦。回去以后,冥思苦想,又花了两个星期愣是给文章加了两个小亮点进去,这才很忐忑的投了出去。揪心地等了四个月,审稿结果回来了。看审稿意见,貌似那几个审稿人都认识老板,所以都没有啥过激的言论。但不管怎么说,文章被接受了。后来老板挺高兴地说,这篇文章是我们组里这几年第一次在XXX期刊上发的理论性比较强的文章。不管是运气成分还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让我意识到老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也坚定了我独立寻找创新点的思路,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必须要敢闯。
短语as well as是一个经常误用的表达之一1 。在多数情况下,误用源于把as well as当做和and用法一样的错误认知。尽管这两种表达有相似的含义,但它们有着重要的语法和语义区别。当把as well as用作介词与and含义相似时,它的同义词是in addition to。因此对照A和B,“形式A as well as 形式B”的表达意义类似于这其中之一:不仅B,而且A;类似于B,A也是;当然是B,但也是A;除B外A也是。因此它形容的是A和B的不对称情况。 以下我们举例说明as…
帮期刊审稿也有一段时间,发现了有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文章的英文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想来是因为现在每年生产的文章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一流期刊每期刊登的文章数量却并没有很明显的增加,所以为了增加文章的命中率,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了在文字上多下工夫,越来越重视对文章的润色。同时,由于国际合作的增多和知识的交流加快,非英语母语国家的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也是日益提高,文章中出现文字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在投稿之前让英语母语的同行帮忙修改一下文章是很有必要的。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投稿,编辑每天可能都要处理很多篇稿件,如果他一眼扫过去就看出好几个语法错误,那对文章的印象就会差很多。如果文章的结果不是特别好,而且该期刊又不是很缺稿源的话,很可能连到审稿人的手上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给拒掉了。 流利的文章可以大大缩短文章的审稿过程。如果一篇文章的结果不错,论证上又没有什么大问题,审稿人一般也就建议小修。但是如果文字上欠缺的比较多,那么基本上就是要求大修了。大修跟小修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小修的话就是一些小问题,2-3天就可以修改回去了。而且小修只需要编辑审查一下就可以通过了,这样算算最多两周就可以有结果了。大修的话则是说不准的,有时候跟重新投稿没有什么区别。大修让让有意见的审稿人重新审过,想想看如果他对你的文字很有意见的话,如果在修改稿中不费很大工夫改正,人家会满意吗? 有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文章,没有给他导师仔细修改就投了出去,审稿意见多达十几页,里面除了一些对方法、结果的质疑外,很详细地列出了其中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等的文字问题。这还不算,编辑问了一句:文章给导师看过了吗?因为编辑认识他导师,所以虽然审稿意见多多,还是没有直接拒掉,但是要求大修。后来审稿意见给他导师看到,挺不舒服的。后来虽然仔细修改了,但是可能审稿人印象不是很好,还是一个大修。来回几次,就给拒掉了。这样的结果当然很不好。要知道同行评议的话,大家都算属于一个圈子里面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整个过程不但给审稿人增添了很多麻烦,还给审稿人、编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同时还在自己心里留下了阴影,以后,还投不投这个期刊呢? 所以呢,投稿之前,好好修饰修饰自己文章的文字,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和古代的师徒关系相去甚远了。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不只是说学生对待老师必须像父亲一样恭敬,其实也是告诉老师,对学生要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尽心竭力。但在当前这样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老师对待学生还能像儿女一样,而学生待老师又真的能如父母一般吗?再俺看来,比在路上捡到个大钻石还难得多。在老师眼中,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在逐渐消失,学生越来越自我,越来越不把老师当回事了。而在学生看来,很多老师只顾着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的职责,更别说还出现了那么多师德败坏的事情。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是众多复杂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既有长辈对晚辈的提携,又有类似“剥削”的相处模式;既有传统的师徒成分,又有老板与员工的意味;在博士阶段还会出现在专业上相对平等的类似同事之间的探讨切磋关系。所以有的研究生抱怨自己变身导师助理,要负责制作教学PPT、编写教案、批改作业、替导师讲课等事情。他们不是教师,却担任着老师的角色,导致没时间做自己的学术研究;有的导师经常出差,很少与学生联系,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自由摸索阶段,有导师等于没有。而导师也常常数落学生不够勤奋,能力太差,吩咐个小事都可以折腾很久都没结果,不做贡献就罢了,还帮倒忙。 其实很多时候矛盾的产生是由于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相互期待过高造成的。研究生希望导师像父母一样给予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照顾。导师则希望学生是自己科研甚至生活中的分身。但现实是导师不是父母,更何况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也很难为你做一个生涯规划。而学生受限于自己的能力,与导师的要求总会有一段距离。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尽力去做好导师交代的事情,利用导师的资源进行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是同时也不能沉溺于满足导师的要求,还应该有着自己的规划。只要处理得当,就会发现这种看似不平等的学习方式是双方都需要的,导师利用学生做事,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向导师学习。好的师徒关系的结果是双方都很满意这种合作,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传承、切磋和超越的关系。传承,是引领、指导,把你所知道的知识跟方法交给学生并且带领他进入到某个领域。切磋是导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学术地位,共同研讨课题,最终达到超越的关系。只有达到超越的阶段,才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术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Cover letter是在投稿的时候写给编辑的信,里面需要简要说明一下这篇文章创新点在什么地方。由于编辑在审稿过程是有比较大的决定权的。即使审稿人有什么偏见,编辑也是有可能扳得过来的。所以要是能有机会说服编辑或者让编辑对文章产生一个好印象,甚至是有比较强的倾向性的话,那会是很大的帮助。这个重要的使命就交给cover letter了。刚写cover letter那阵,也是盯着屏幕,很久也憋不出一句话,后来是导师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固定模板,使用至今。如下所示: Editor, <journal name> Mr./Dr. <author name> <address> <email> Dear editor, We…
Elsevier的期刊选择工具Elsevier®Journal Finder可以帮助您找到最适合发表您的论文的期刊。Elsevier Journal Finder由Elsevier Fingerprint Engine™提供支持,使用智能搜索技术和研究领域的特定词汇来将您的文章与Elsevier期刊相匹配。只需输入标题和摘要,并选择适当的研究领域即可。 Elsevier的项目协调员伊丽莎白在一篇博客中介绍了该工具的用法。她写到,对于作者来说,发表他们的研究论文可是一个挑战。首先,拒稿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论文超出了期刊的范畴。可是,投稿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点,等过了几个月才收到这一消息,自然就放慢了发表的时间,甚至可能放慢了职业发展。她介绍说,近三分之一的Elsevier“作者之家”的访问者都是在为他们的论文选择一个期刊。而另一方面,对于编辑来说,超出范围的论文也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为了帮助作者,Elsevier推出了一个Journal Finder工具,可以从刚刚上线的www.elsevier.com/authors访问。该工具旨在: 帮助经验较少的作者选择适合他们论文的期刊, 使跨学科领域的作者能够识别可能的期刊, 突出显示提供开源访问的期刊,并提供有关出版速度和影响因素的信息。 作者只需输入他们的论文标题、摘要或关键词,该工具就会创建与他们的文章主题相匹配的Elsevier期刊列表。然后,作者可以根据优先级来排列结果,如影响因子最高或编辑时间最短。对这一工具,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大学图书馆系统院长Sandra Yee表示,Journal Finder将提供实质性的数据和更具体的信息,会帮助到教职人员和图书馆员。 伊丽莎白介绍说,他们每年收到来自6万多位作者的反馈。在2012年,他们推出了Elsevier移动应用的竞赛,要求初期的研究人员提出他们对于期刊移动应用的想法。他们收到了3,775个主意。巧合的是,获奖的想法是一种可以找到最适合论文的期刊的“指示器”;这已经被确定为Elsevier的优先考虑事项,并被纳入Journal…
文章的标题要贴切地反映文章的内容,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文章的核心信息传递给读者。这个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要做到却不容易。俺这方面的经验也少,因为写文章的时候真的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在标题上。 前阵子有这么个事情让我觉得我应该要加强对标题的重视。在俺研究方向上,有一个俄罗斯老专家,70多了还经常发表一些文章,这种老专家的文章都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四月份的一个会议上看到了他的文章。让我挺振奋的,在理论层面上解决了模式变换器的设计,而且这个模型在理论上是支持任意模式变换的。这个问题我也想了一段时间,想找一个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它的设计。所以,开完会之后,就准备花一段时间好好研读一下这篇文章。这篇会议文章还引用他2004年,2006年发表的两篇文章。读完这两篇文章,发现这个会议文章基本上就是这两篇文章的总结。这两篇文章明显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写好标题。这两篇文章描述的是模式变换器的问题,所以在标题中出现mode convertor是非常合理,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个老专家只用了convertor,少了一个单词,这里面的差别就大了。Convertor是个非常广泛的词,在很多行业都可以用得到。在文献数据库检索的时候,这两篇文章很难显示在头几页中,因为关键字不够匹配。而其他的mode convertor文章,即使没有这两篇文章解决的好,但是关键字更加匹配,自然而然就排名靠前了。时间一久,它们的排名越往越后,给人下载的少,引用的就少,引起的关注越小,然后就给淡忘了。相比之下,同类主题的一篇2006年的文章已经给引用了20多次,而他的文章只有4次。由此可见,文章的标题还是非常重要的,就跟一个人的名片或者简历一样。即便是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也会受一个不适当的文章标题的影响。 不过很遗憾的是,俺没有专门做过调研,也不知道怎么样才算是个好标题,只是知道什么样的标题不好。一个是标题太长。虽然一个长标题能包含很多关键字,这个对文章被检索到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能太长。标题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想象一下一个中间没有标点符号由形容词、名词组成的好几行单词应该是多复杂的句式啊,很多时候,看到这种标题脑袋就晕。即使检索到这个标题,也没有太多兴趣往下看。有个研究说文章标题的长度不要超过19个单词 [1]。这个我不发表评论,到底是18,19,20个单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是你一眼就觉得看起来怎么这么绕眼睛,看起来那么那么罗嗦,那么,这个标题就是太长了。其次标题也不能太短了。三五个单词,包含不了太多的信息。还有一个就是文不对题,比如文章写的是某些参数对某个设计的影响,但是标题却写成了设计本身,这样就是题目写的太广了。还有就是题目写得太虚了,比如effect of XX,influence of XX, design of XX。以前觉得这种题目挺好的,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确实也没出现过啥问题,但是不够好,没有充分挖掘出文章内容的精髓。我想,改成 <具体的effect或者具体的特性> in…
期刊编辑能用同行审阅来判断什么文章有刊登的价值。同行审阅既是检验原创性发表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期刊维持公信力的重要机制。好的审阅意见可以发掘出劣质研究,也能够协助论文作者提升文章的质量。对期刊编辑来说,好的审阅意见不仅点出论文的结构有没有问题、方法对不对、资料清不清楚、能不能支持研究者的结论等客观问题,能协助编辑作出是否接受论文的决定。九月21-25日的同行审阅周,就是一项让大众能够理解同行审阅制度重要性的年度盛事,它会展现出许多编辑和审阅者的工作成果,并让他们分享一些理想中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步骤和方法。 同行审阅在理想中是趋近于客观的制度,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存在许多个人偏见和运作空间。有些审阅意见直接说明文章与期刊宗旨不符,因此不建议刊登。有些则会批评英文不好,看不懂,所以不建议刊登。也会有一些倾向不建议刊登、但有些模棱两可的审阅意见,如要求研究中必须有哪些实验数据、文章逻辑顺序需要调整、某些特定的参考数据必须加进去、或文章的许多部分应该要大幅度修改等等。有些要求不见得完全合理,有些意见可能与其他的审阅者意见抵触。当一篇文章有建议刊登以及不建议刊登两种相抵触的审阅意见时,期刊编辑如何处置? 期刊编辑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寻求第三位审阅者的意见。第二种则是期刊编辑熟悉题材和研究范畴,所以自己裁定刊登或不刊登。另外一种情况,是期刊编辑会要求投稿者根据不刊登的审阅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并重新提交审阅。 当投稿者收到审阅意见后,若是不同意,也可以尝试向编辑说明审阅意见有什么问题。一种做法,是仔细为编辑分析几位审阅者说法抵触、不合理、具有偏见、或过度极端分化的审阅意见,并针对其中较为合理的、能够协助文章提升质量的意见,来修改文章并重新交付审阅。PeerJ在调查了分布在46个国家的1106位科学家后发现,超过一半的人反映曾经收到过至少一次"不专业"的审阅意见,不只是没有建设性的说法而已,还包括人身攻击、言语暴力等,甚至有审阅者还因为文章作者的姓氏是西班牙裔的,就完全不看了,因为他假设对方英文一定很差。这些情况不仅仅会使得投稿者的研究无法刊登、质量无法提升,甚至还会打击到研究者的信心,对科学界长远发展有负面影响。 作为研究者,接到正评与负评时,该如何应对才能让文章质量提升、增加刊登的机会,也是一门功夫。首先就是先冷静,好好想一想审阅意见究竟意味着文章必须做什么情况的调整,再从简单的一些工作开始做起。如果审阅意见说,希望作者将文章引言的焦点放在自己的研究和研究结果上,并且应该注意最后两句话语意不清,那就把这两个要求做到。再来是好好检视自己提供的数据,或甚至重新设计新的实验。这都必须把审阅意见里点到的问题考虑进去。如果审阅者要求的实验成果,其实超出了文章设定的研究范畴,那就回复说,这个建议相当实用,将会作为以后研究的目标等等。若不同意一些审阅意见,也可以一一回复,指出文章已经处理到的方面。回复得尽可能简洁,并将有显著更正的地方标明,让期刊编辑能够清楚看到。切记审阅意见点到的问题,必须完全回复,如此才能增加刊登的机会。这也意味着研究者必须要耐得住性子,让审阅者和期刊编辑都感受到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