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How to Write an Impressive Thesis Using an AI Language Assistant

Structure of a Thesis How to Write a Thesis Statement Role of AI in Academic…

综述文章简介:如何撰写系统综述与叙述性综述文章

学术出版中综述文章的概述和意义 不同类型文献综述的比较分析 写好系统综述与叙述性综述的技巧 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作用

在PLOS期刊发表论文前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对于每个科研人员,在权威和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都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论文的水平是科研成绩的体现,也是申请教职、研究性职位、科研经费、以及职位晋升的重要评判依据。在医学研究领域尤其如此。医学领域向来属于热门的科研领域。从事人数众多,科研经费充足,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要想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位或者申请到科研经费,都需要研究者发表一定数量的、并且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论文。 近年来,开放获取成为一种学术出版的趋势。跟传统的学术期刊比起来,开放获取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免费向大众提供,大大方便了学术分享,扩大了论文的影响力。并且具有较快的出版速度。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PLOS系列期刊。PLOS是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的简称,创立于2000年10月。PLOS出版了7种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期刊,包括《PLoS Biology》、《PLoS Medicine》、《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PLoS Genetics》、《PLoS Pathogens》、《PLoS ONE》、以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给刚读博的人一点建议

首先恭喜你,你已经站在了通往人类最高学历的门口。你也许还有机会作为学生继续学习,但是你已经无法得到更高的学历了。所以,请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好好搭一座桥,好好地联接学生与职员之间的身份转换。下面是一些俺认为比较重要的建议: 1,给自己订立一个目标,对你所研究的课题饱含激情。经过读博几年的锻炼,一个人应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出现,让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毕竟这几年你是在以一种创造性的心态进行研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任何一点新东西的出现都是令人兴奋的,能让人以焕然一新的状态面对以后的工作生活。 2,培养扎实的基本功,博士阶段的学习是要在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来发掘创造新的知识。对于硕士阶段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这个基本不是问题,一般都能很顺利地过渡到博士阶段的学习。对于直博的学生,虽然节省了两三年的时间,但是与认认真真读过硕士阶段的同学相比,他们的基本功确实有所欠缺。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有年龄优势而暗自窃喜,要知道基本功都是用时间换来的,等你把基本功补好了,年龄优势也没有那么明显了。 3,要想在科研上有所突破,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必须的,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必须提高自己的科研理解力和悟性。理解力可以依靠逻辑分析来弥补,只要愿意花时间,最后还是可以领会到研究对象的本质。但是悟性则不同,它带有很强的直觉性,也就是所谓的灵感。悟性也是可以培养的,所谓触类旁通,见识得越多,对事情的感受能力就会越强。对于长时间花在理性分析上的理科生而言,读读小说,欣赏欣赏艺术也是一个挺不错的方法。 4,要有一颗坚韧的心,科研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种种错误的尝试之后,才会找到那条正确的道理。要学会面对失败,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鼓起勇气,再去尝试。也许这个过程会将原来那脆弱的小心脏刺的满是伤口,但是经过锻炼的心脏通常都更强大、更健康。是吧?

用原来单位的实验结果发表文章好不好

科研人员的流动性这年头也是很大的。博士毕业之后,就得这边搞两年博士后,那边转两年,前头的若干年都像是随波逐流,直到有一天找到了一个终身职位。对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这种强流动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科研的连续性,也就会影响到自己文章的数量跟质量,从而影响到后面的职业前途。从雇主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希望是招一个博士后过来,马上就可以进入角色,可以早出成果,这对频频转行的“青稞”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通常在合同结束前6个月就可以开始找工作了,很多时候在合同结束前3个月就有意向性的新工作了。合同剩余期间的实验结果怎么办?是直接写出来了用原来单位的名义发表呢,还是带到以后的单位再去发表?我想,有不少人还是会去想这个问题的。要是能挂上新单位的名字,这样至少可以让自己在新的岗位上少一点压力,但是真这么做的却不会很多,因为都会在犹豫是不是触犯了点科研道德。 原则上来说,在哪里做出来的工作,就用哪个单位的名义来发表。因为人家付了工资,还出了实验条件,知识产权就应该是归人家实验室所有。要是自己花了钱结果却变成了别人单位的,在老板看来, 这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背叛,正常人都会非常介意的。老板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的。所以,如果实验数据是在原单位做的,那么发表单位也应该用原来的单位。不过可以在联系邮件那边说明作者现在在哪个单位,纯粹为了联系方便用的,跟科研结果归属没有关系。那么退一步说,用联合单位的方式发表呢?比如原来单位是第一单位,现在单位是第二单位?这样也不好。得事先跟原来的老板勾兑好。凭心而论,老板是不喜欢这样的。因为如果你不写的话,这个结果可能是原来单位的另外一个人来写,也犯不上又倒腾出一个合作关系出来。当然,如果两个单位间的联系比较紧,或者这个实验结果真的没有那么重要的话,老板也许也就默认了。 既然实验数据是这样的,那么理论呢?这种真不好界定。因为确实也会有一些idea在原来的单位就有了,但是没有时间或者当时没有想明白,后来换了单位,心情愉快了,压力大了,就弄出来了。这种我觉得不用原来的单位发表是合理的。但是也有前提,就是原来的老板知道你这个idea没有,或者跟你讨论过这个idea没有。如果没有,那就完全可以弄成现在单位的成果,如果有的话,看讨论的深度吧,如果人家贡献挺大的,可以用合作单位的方式。如果只是稍微指导性质的,那么也可以选择在致谢里面感谢人家。但是最好是文章发表前,知会原来的老板一声。一般来说,如果跟老板原来的研究兴趣没有直接冲突的话,那么原来的老板应该还是挺高兴的帮忙看一眼文章的。

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的危害

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指的是一类为了支持某个观点或者已有结论,而有目的地引导或者干预结果走向的研究。这类研究通常由某些利益集体主持或者出资,目的是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收集到有利的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或战略提案。 从字面上看,这种研究就已经带上了很强的贬义性质,带有天然的研究偏见。因为学术研究一旦与经济利益或者政治目的联系在一起,就已经失去了它的纯粹性和客观性。例如,烟草企业资助一些科研人员从事吸烟危害的研究,自然会希望得到一些吸烟带来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大或者跟某些疾病没有直接关联的结论,而资金支持的力度自然会跟结论的“好坏”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这类研究也多发生在生物、食品等相关领域。 当然,资助方一般不会很直接地提出需要什么样的结果,否则这就是赤裸裸的学术造假了。隐晦一点的做法是可以资助一些不那么资深的专家,或者在提供数据的时候选择性的提供样本。在缺少足够的真实数据支持下,一些即使是相关专业的人员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在无意中成了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的帮凶与受害者。 现在科研经费的来源比以前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如果自己在无意中已经加入到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项目中,也无需过于紧张。因为任何研究都是有缺陷的,不要担心犯错误,但是要在自己负责的流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很严谨的,至少要确信自己的方法和步骤是没有问题的。在收集数据和样本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如果觉得资助方提供的数据可能会有问题,那么如果预算允许,可以请第三方研究机构提供更加公正的数据。 要根治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带来的危害,唯一的办法就是斩断与资助方之间的利益关联,以保持科研的独立性。但是在现实中,尤其是现在比较功利的科研环境,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靠科研人员自觉抵抗利益的诱惑和经费的压力,以及公众的监督来减少要根治宣导研究(advocacy research)的坏影响了。

科研人员应该要积累些什么

对科研人员而言,什么是我们需要积累的东西呢? (1)学历积累。学历积累是走进科研殿堂的基本条件。可不要小看这些条件,这是用来保证温饱生活的硬性条件。如果缺了的话,指不定什么时候会出来烦恼你一阵。学历也就三级,本科、研究生跟博士。 (2)知识积累。首先是你本专业的知识。专业知识在不断更新,要想保持你所在研究领域的先进性,不被淘汰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现在的科研越来越难做。肉早就啃光了,汤也见底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了。死守着自己那块小小的专业越来越难出成绩了,想要过舒服一点的日子,只能把手伸到相邻学科,搞搞交叉学科。现在生物、计算机科学、医学以及工程学之间的交汇都很热门。百年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当然,咋不指望拿诺贝尔奖,但是大牛们的成功经验总是值得我们这些菜鸟们借鉴的吧。 (3)学习能力的积累。比如归纳、鉴别、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最开始看英文文献的时候,那简直不是在看,而是把文章分解成一个个的单词在倒腾。看多了之后发现居然也可以快速扫描一遍就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能力是有复合效应的——知识能带来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知识则会加速获取知识的速度。正因如此,多数人在大学时的学习速度才快于高中时期,高中则快于初中,以此类推。在理想情况下,知识积累的越多,学习速度应该越快。 (5)科研经验的积累。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实验研究上,从刚一开始的时候仪器出了点问题就束手无策,到现在那些更菜的菜鸟们出了问题就找上来。然后瞄一眼测试结果就知道应该是啥地方出的问题,解决方法马上就冒出来了。这些都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6)人脉关系的积累。现代社会,专业是利刃,人脉是秘密武器.如果光有专业,没有人脉,个人竞争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若加上人脉,个人竞争力将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信息来自你的情报站,情报站就是你的人脉网,人脉有多广,情报就有多广,这是你事业无限发展的平台。同时,科研需要大量经费,所以需要把自己做的东西推广出去,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做出更多更重要的结果。而且现在科研项目总是越搞越大,需要大量的合作,没有人脉方面的积累怎么能行呢?传说中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已经不是很得人心了。

如何避免科研伦理问题?

人们常把伦理道德摆在一块说,不仔细分辨的话还以为是一个意思。又由于违反科研伦理和科研道德的行为很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案例中,所以更加容易把两者混淆在一块了,但实际上“科研伦理”和“科研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地方。科研伦理是指进行研究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指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受试者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尊重个人的意愿、确保个人隐私、不危害研究对象的身心、遵守诚信原则、以及客观分析及报告等。而科研道德一般指的是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品行和诚实及杜撰、抄袭、剽窃及学术不当行为产生的根源、表现、危害以及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对策 [1]。 科研道德的问题,是只要你不明知故犯,不抄袭别人的文章、不造假实验数据,篡改实验结果等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但科研伦理的问题,如果你不知道或者不明确科研伦理的界限在哪里,就很容易因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陷入两难的局面。而在现阶段,各个高校或者科研单位都没有把科研伦理正儿八经地当作一回事来对待。毕竟在自然科学方面,大家研究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冷冰冰的客观规律,很少把人当作研究对象。同时因为中国的治理方式在非常长的时间内都不是以人为本,也导致了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人本位的缺失是很自然的事情。 从高校角度上看,科研伦理的学习应该要重视和加强的。而对于科研人员,在现在的开放、动态的科研环境中,避免科研伦理问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在实验设计之初就应审慎考虑人性的尊严,当科学研究价值与人性尊严发生冲突时,要以人性尊严为先,尽量协调两者。 其次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守意愿、安全、私密、诚信的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要获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考虑是否会响研究对象的身心问题,同时应该将测试风险维持在“最低伤害可能”的范围之内。如超过此一范围,必须慎重考虑并以书面方式告知研究对象。要在对方同意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实验。同时要尊重隐私,不得欺骗研究对象,要公正地分配负担和收益。 最后应客观、正确分析及报导研究结果,本着科学可信的原则,要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不可刻意选择或舍去实际的资料。分析之后客观诠释资料所代表的意义,并详实报导分析的结果,不可刻意隐瞒或遗漏,客观呈现研究结果。在结果涉及到受试者的个人隐私信息的时候,要征求受试者的意见,同意之后才能拿去发表。   [1] http://www.nenu.edu.cn/uploads/tables/20120221171935.pdf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

在国内的时候,从来没有注意过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差别。只是在看电影“大腕”的时候,里面有个台词: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很有面子……当时觉得英式英语跟美式英语的区别就只是在于口语上的区别。到了英国之后,才逐渐发现英式英语跟美式英语在写作上也是有一点点区别的。 首先是一些词汇拼写上的区别。有一些常见的例子: 美式英语以ter结尾,英式英语以tre结尾。比如:center (centre),meter (metre) 美式英语以or结尾,英式英语以our结尾。比如:honor(honour), color(colour) 美式英语以og结尾, 英式英语以ogue结尾。比如:dialog(dialogue),analog(analogue) 有一些是轻微的变化:analyze(analyse),licence(license),enquire(inquire),defense(defence),instal( install)。 记得在这个问题上,导师曾经说过很多遍。如果你的文章是发表在国际期刊,比如美国,就要使用美式的词汇。但是如果文章发表在英国,那么用英式英语会让人觉得更加亲切一些。一开始的时候,听也就听着,并没有放在心上。当时只是觉得这是民族的自尊心的原因。好歹英国作为曾经的世界领袖,着实风光了一阵,坚持着自己的文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咱们这样的外来人员,似乎不需要这样。然而每次修改文章,这些细微的单词拼写的问题总是被mark出来。还附上一个邮件说明这个单词是来源拉丁还是希腊。次数多了,才逐渐意识到,这个不仅仅是民族自尊心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就像我们在读一篇中文文章的时候发现里面都是别字,虽然不会造成歧义,但是很影响心情。所以后来也就慢慢注意起来,但是要完全改正过来,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毕竟从小到大,国内学习的都是美式的词汇。…

审稿之回复审稿意见

等啊等啊,过了很久,终于等回了审稿意见。看到那个accept的字样的时候,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这一步是迈得相当大的。兴奋过后,就得认真读审稿意见然后回复审稿人大大小小的意见了。对于minor revise,怎么回答意见已经不是决定性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再被拒稿那是非常偶然的事情。但是对于major revise,还是得非常认真地回复审稿意见以及修改文章。毕竟修改后被拒的文章也不在少数。那么在回复审稿意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用诚恳的态度回答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要记得,审稿人都是白干活不拿工钱的。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已经很少见了。所以在措辞上一定要尊重他们。即使有的时候,因为研究方向不是很一致的他们有的问题有点业余,或者是提意见比较不客气。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一份好的答案,不但可以消去审稿人的偏见,还可以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在学术圈里,能给审稿人跟编辑留一个好印象可以让以后的路走得更加平坦。 第二,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附上一个cover letter。里面包含几句话就够了。第一句,感谢编辑安排审稿以及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第二句,我们已经认真按照审稿人的要求对问题一一作答,并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修改,文章的所有修改都着重标出。也许仅仅是客套话,但是会让编辑跟审稿人舒心不少。 第三,另外起草一个response letter。 在这里用问答式一一列出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并且一一作答。对于文字的修改要求,直接接受就行了。因为这些修改不会歪曲文章的原意,而且还有可能让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有的审稿人要求增加参考文献,也照办就行了。可以猜出该参考文献跟审稿人应该是有点渊源的,各取所需就是了。回答问题的时候,最好简洁,就事论事,不要拖泥带水。要注意不要因为回答了某个问题而引入更多的问题,尽量将讨论局限在小范围内。 第四,有的审稿人与文章的研究方向不完全一致,对文章的理解有误,而提出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是要按照诚恳的原则。首先站在审稿人的角度上去肯定审稿人的意见,然后客观的指出文章的原意,并且做出具体解释。切忌以嘲讽的语气来回答问题,要知道激怒审稿人的后果可能会是很严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审稿人都理解错了,其他的读者更有可能。说明文章的表达还是还是需要改进的。建议对相关的句子重写一道,尽量表述得更加清晰。 第五,有一些问题非常难回答。比如审稿人觉得文章的创新点很少,文章的内容意义不大,或者指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些是文章的硬伤,有时候没办法改。这个时候也不能泄气或者自暴自弃,而采用忽略该审稿人的意见或者干脆就不改文章的办法。尽管问题很难回答,但是还是客观的地争取一下。要知道每个人的见解不同,虽然一个审稿人觉得意义不大,但是决定权毕竟是在编辑手里,只要编辑觉得文章还符合期刊的要求,文章就还有希望。同时也要要记得,回答问题不单单是在回答某个审稿人的具体问题,而是同时给其他审稿人以及编辑看的,要试图得到他们的帮助。 第六,还有一些审稿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比如更多的实验结果或者与该文章相关的另外的一些信息。这个时候,要仔细斟酌一下,看是不是都有必要增加到文章中。有一些内容可以选择在response letter里回答而不是增加到文章中。对于审稿人提出的不合理的建议,心平气和的地找个客观的理由拒绝或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并不是所有的审稿人的要求都要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