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gha Nair

6部学术写作宝典——如何达到学术写作中的国家标准

很多青年学生有这样一个疑问:“我看了很多关于如何进行学术写作的文章、论文、教科书,但是仍然感觉这些东西要么没用的话太多、缺少干货,要么零敲碎打不够完整。有没有一整套精炼有效的学术写作指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在茫茫书海中,哪几本书对学术写作最有用?”答案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正确的答案也不只一个。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将学术写作所需的权威教材资源予以发掘和推荐。 学术写作不同于小说散文之类的创意写作,也不同于司令部公文等职业写作。学术写作有其特殊的格式要求和逻辑论证内容要求。而且,社会科学和理工农医学科在格式要求上是不同的。理工农医学科的学生不仅需要撰写自然科学论文,而且需要具备撰写社会科学论文的能力,以期在学术素养上全面发展。例如,在理工农医学科训练中有一门课程称为《工程伦理》、《科技伦理》或《医学伦理》,它的课程要求经常是一篇社科类论文。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权威教材,来满足研究人员的学术写作要求:(1)关于各种格式要求的中国国家标准;(2)关于内容要求的社科论文写法;(3)关于内容要求的理工科论文写法。需要注意的是,国外的英文论文采用的文献引用格式要求(例如芝加哥格式)有些与中国国家标准不一致,论文的作者需要注意区别。 以下六本书构成涵盖上述三个方面的学术写作宝典系列: 《学术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李德华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成都。 《量和单位规范用法辞典》,王以铭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上海。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美] Robert A. Day,Barbara Gastel著,曾剑芬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北京。 《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第三版,殷国荣、郑金平主编,科学出版社,2015,北京。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美] Wendy Laura Belcher著,孙众、温冶顺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北京。…

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在科研中的正确用法

在研究生中,流传着一个撰写英文论文的科研五步曲:第1步,用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找文献;第2步,用Cite It for Me(或EndNote)编制参考文献;第3步,用DeepL(或有道)翻译器;第4步,用Grammarly查语法;第5步,用Quillbot查重。还有研究报道,某校竟然有80%的研究生使用谷歌学术查找文献,而只有10%的研究生使用文献数据库检索资料。人们不禁会问:谷歌学术与文献数据库究竟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应该使用谷歌学术? 虽然谷歌(www.google.com)和谷歌学术(scholar.google.com)的网页目前在中国大陆经常会遇到访问困难的障碍,但是很多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仍然非常怀念这两个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因为很多人基本是依靠着“中文搜百度,外文搜谷歌”的习惯长大的。谷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公司自1998年创立以来,在信息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其中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简称GS)于2004年发布,用户能够免费使用。它基于庞大的互联网网页信息,检索汇集全球各种语言的学术资源,以简约的条目排列,显示标题、作者、刊名、年代、文献来源的机构网址、摘要、被引用次数、版本数量等内容,包括论文、专业书籍、预印本、摘要、技术报告等学术文献。谷歌学术抓取的学术资源主要来自学术性商业数据库、学术出版社、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预印本数据库、开放的机构知识库等网络学术资源。 谷歌学术与谷歌在搜索时的区别是前者能够根据谷歌学术制订的收录标准自动剔除非学术内容,而后者则包括大量非学术内容。而且,谷歌学术与众多学术文献出版商合作,加入了很多普通搜索引擎(例如谷歌)无法搜索到的加密内容,并要求合作者至少免费提供文献的摘要。 目前从中国大陆能够访问谷歌学术的网站包括http://scholar.scqylaw.com在内的一批镜像网站(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568949)。检索时如果不使用双引号将多个词或字括起来,谷歌学术则将词之间的关系视为“或”,将检出大量结果。如果使用双引号,则视为严格不可拆分的词间顺序关系,检出的结果会较少。检索结果包括文献的标题、作者、被引用次数、相关文章、版本数量、下载地址,能够按照年份或是否综述型文章进行细分,能够按照日期或相关度排序,还能够选择是否包括发明专利。如果按照作者姓名检索,谷歌学术会先列出该作者撰写的作品,然后列出提到该作者名字的他人作品。 免费和全面是谷歌学术的两个最大优点。任何人无需订购文献数据库,即可免费在互联网上使用谷歌学术,无须注册、登录之类的烦琐手续。如果需要快速汇集自己、某个作者或某个领域的全部作品(包括论文、专著、发明专利)并查阅被引用次数,使用谷歌学术是最为方便的。虽然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完整,但是相比于使用多个文献数据库逐个检索再汇总的做法,谷歌学术还是非常值得一试的首选方法。 权威性筛选困难和检出文献过多是谷歌学术的两个最大缺点。对于某个科研方向,人们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检索出浩如烟海的文献,而是希望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权威的少量精品。诸如Web of Science(含SC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库能够依靠严格的收录标准或专家审核选择收录论著,并且能够根据很多细化检索标准进一步筛选检出的文献,而谷歌学术则无法做到这两点。谷歌学术检索出的文献是良莠并存的,甚至包括未经同行评议的文献。虽然谷歌学术能够按照某种基于被引用次数、期刊档次、作者知名度等因素制订的排序标准或学术价值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排序,但是这种排序标准是不公开透明的,其排序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也是令人质疑的。一般来讲,谷歌学术在文献的查全率、查准率、漏检率、误检率、新颖率、标引深度上也均不如文献数据库。 由于一个人的论著数量通常比较有限,使用谷歌学术完整检索某个作者的作品是最为有效的。相反,由于一个学科领域的论著数量通常非常多,使用具有不同收录质量档次的文献数据库检索作品是最为有效的,这样能够最快和最方便地找到权威精品。因此,谷歌学术与文献数据库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我国在图书馆学领域针对谷歌学术开展过一些研究,包括谷歌学术与文献数据库在学术搜索性能测评方面的对比、谷歌学术对图书馆的冲击、谷歌学术指标与影响因子的对比等。比较重要的论文有以下4篇,值得深入学习:…

教学研究外,别忽略了这些学术影响力

学术素养教育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侧重于从基本素质角度塑造合格的学术人才,使他们能够获得完整的专业化训练,激发专业热情,具有科技伦理、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具有娴熟的学术写作、英文科技写作和翻译的技能,能够熟练地向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投稿并进行学术汇报和交流,通晓科研方法论,熟练掌握科研方法和项目管理方法,具有敏锐的科技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及引用能力,能够快速熟练地大规模处理数据和策划制作学术图表,有能力撰写科研经费申请并获得经费支持,并有能力对自己和他人正确做出学术能力评价。在这些基本素质之上,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高水平能力,尤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来讲更为重要,那就是学术社交影响力。这个能力是指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影响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一个社团、一个国家的决策和行为,对社会做出积极有益的高水平贡献。 学术社交影响力是领军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高水平能力,但它并不是一项高不可攀的能力。所有人只要用心和努力,都能形成一定的学术社交影响力。这个能力概念的提出,为人才发展从社会影响力方面强化了培养意识,指明了培养方向,使得人才的贡献视角不再仅局限于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扩大到承担起积极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它具体包括以下九项能力: 参加领英(LinkedIn)、行业学会和开展学术社交的能力; 发表论著之外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在单位内部和外部说服他人并实现想法的影响力; 开展团队工作和建立学术流派的能力; 参与和组织学术会议和学术界活动的能力; 担任义务审稿人、期刊编委和客座主编的社会学术能力; 倡议和组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能力; 在学术委员会任职和施加学术影响力的能力; 在政府咨询机构任职和对国家政策施加社会影响力的能力。 一、参加领英(LinkedIn)、行业学会和开展学术社交的能力 一般来讲,除了大学教师在学校网站公布自己的电子邮箱和电话号码外,其余各种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士都无法通过本单位的网站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领英(LinkedIn)就是为了解决这种联系需求而诞生的社交媒体。它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人们在领英上能够快速建立人脉网络,便于找工作、开展合作和与素不相识的职业人士自然地建立联系。另外,很多专业人士都参加职业社团,例如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等,便于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参加社团的组织工作、担任学会或协会的社会职务等。加入上述这些专业社交团体、建立联系人脉并开展义务组织活动,是施加学术社交影响力的最基本环节。 二、发表论著之外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有些科研人员的论文或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体现在发表论著的期刊或出版社的档次比较高,影响因子高,被他人引用的次数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学术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别人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去倡导、弘扬和推广。要想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成就一番事业,需要自己动手提议和开展一些社会学术活动,例如组织学术讲座、开办行业培训班、在大学里开设课程。这些社会活动都需要依靠联系相关人员、单位或行业社团才能开展得起来。…

科研项目管理需要遵循的具体标准

科研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在大学还是研究所,很多人需要参与或管理科研项目。从项目申请到结项验收,了解科研计划与管理,是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本文概述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和需要遵循的具体标准。 在过去发表的Enago中文博客系列文章中,已经系统地论述过以下五个话题: 中国科研人员的经费来源; 学术素养中的科研经费申请写作; 在科研经费申请中如何撰写数据管理计划; 制订研究计划的五大要诀; 论科研管理中的技术管理和项目管理。 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科研人员核心能力提升导引丛书《医学科研课题设计、申报与实施》(第2版)有详细介绍。科研项目的管理教程和各种具体的模板文件在由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该书包括科研项目的策划、过程控制、风险管理、检验要求、标准化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验收和归档等。 科研项目的课题经费主要包括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实行预算管理,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规定,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横向经费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让等合作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必须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并根据国家和单位的相关规定,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科研经费预算经批准后一般不做调整。 项目经费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设备费、软件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计算分析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费、资料费、文献检索费、知识产权服务费、专利申请费、专业通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专家咨询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例如项目聘用人员和流动人员(含研究生)等的劳务性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和管理课题的工作人员。间接费用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水电等其他有关间接费用的补助支出。间接费用实行总额控制,最高比例一般不超过项目经费预算的20%。 科研项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它们都是非程序化的创造性劳动,其目的是在合理的工期内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尽可能高的质量水平,同时尽量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科研项目质量管理包括非实物的质量管理(包括论文、专著、专利等)和项目产生的实物的质量管理。科研项目的时间、质量、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四个方面,也是科研项目目标考核和过程控制管理的重点。项目的工作范围在合同中定义,时间通过项目进度计划规定,质量在项目质量保证计划中规定,成本在项目预算中规定。硬件产品的质量计划可以参照《产品质量保证大纲要求》(GJB 1406A-2005)。软件产品的质量计划可以参照《军用软件质量保证规范》(GJB 439-1988)。电子部件的质量计划可以参照《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大纲》(GJB 546B-2011)。关于论文和专著等的质量评价标准,可以参阅由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科技项目的档案管理具有明确的要求。归档的文件包括项目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书、协议书、合同书、实验研究调查报告、设计方案书、分析、测试、试制的重要原始记录和数据、论文、成果申报材料、审批材料、成果奖励文件、成果推广使用证明材料、发明专利证书、奖励证书、经费收支结算文件等。…

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最早可追溯到1752年。当时伦敦皇家协会接管了有百年历史的《哲学学报》,并成立了一个称之为论文委员会的组织。现在多数学者都接受将这个委员会的建立作为同行专家评审的开端。事实上同行评审最初的目的只是帮助编辑选择更适合该期刊的文章,而不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检验。到了20世纪中叶,同行评审才承担起了评审论文的任务,并扮演提供反馈信息给作者的角色。通常来说同行评审的工作都是无偿的,只是能及时了解自己专业邻域内的最新发展,同时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一点。 然而随着科学论文数量的迅速增长,产生了一些质量堪忧、没有完整同行评审过程的期刊和会议,更有甚者只要交钱就能发。为了验证这一情况,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3个研究生编写了一个软件程序SCIgen,能够自动生成无意义的英文计算机科学研究论文。论文上摘要、背景介绍、实验结果、讨论以及结论一应俱全,还配上一些自动生成的漂亮图表和参考文献。规范的文章格式跟满眼的专业词汇还是让人觉得挺像那么回事的,但你如果仔细看的话,那其实就是一堆完完全全的废话。但他们的论文却顺利被接收了。一时间该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些会议的评审水平已经低到令人不敢相信。 不仅如此,过去几年间,正规的学术期刊出现同行评议欺诈的案例也不少。这些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研究人员发现并利用了出版社计算机系统的漏洞,用自己编造的“同行评议”瞒天过海。2014年,《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有关同行评审勾结,互相审查对方工作的文章。这些评议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反馈时间特别快,审稿人从收到论文到完成评审的时间还不到24小时。因此引起了主编的怀疑。 严格的同行评审过程被认为是学术诚信的标志。现在同行评审质量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学术界的担忧。在这个问题上一是需要加强“规则”,二是需要提高评审专家的“诚信”。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似乎也到了应该改进的时候了。

【经典重溫】論科研文章中的公式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和实验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理论常常要用数学公式来阐释,而实验更多的使用到描述性的语言。公式可以用来简洁清晰的描述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了公式,只要能给出适用范围,就可以用来预测所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 很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穷其一生,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个简洁的公式来描述所研究的对象。到目前为止被选出的十个最伟大的公式,包括了牛顿定律F=ma,质能方程E=mc2等,都是非常精美,超级简单。稍微复杂一些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被评价为可以解释宇宙间的任何电磁现象。 公式对一篇文章非常重要,某些时候被视为灵魂也不为过,也就应该更加慎重对待。但是现在创新的基础理论都非常困难,更多的文章是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修改或者引用一下公式让文章显得更有深度一点。有些文章的公式属于二次文献引用,压根就没有看原始文献,很可能就是错误的。 文章中的公式错误非常容易困惑人,可谓害人不浅。特别是在二次引用的情况下,有时候不得不重新跟踪文献直到找到原始文献。记得有次把一个挺复杂的公式写成代码,怎么算都不对,花了两个星期才发现原因,作者在引用另外一个公式的时候,漏了一个符号的下标。所以还是得建议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要认真核对公式,文章有点错别字没有关系,不影响阅读,但是公式要是写错了,那就是理论依据就是错的,结论肯定只能是错的。 谁最适合检查文章的公式呢?编辑不行,审稿人就可以吗?霍金曾经说:多写一个公式就会吓跑一半读者。有一项调研表示,在生物领域,文章正文中平均每页多一个数学公式,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会下降28%。审稿人也是读者,审到满是公式的文章也是很头疼的。有时候就是检查一下公式概念上有没有错,量纲是不是对的,而不会从头到尾推一遍。真正能够对公式负责的还是只有作者,作者应该要承担起保证公式书写正确的职责。在提交论文前,请再三检查一遍文章中的公式,确保是正确的。

远离期刊诈骗—教你依据辨识掠夺性期刊

学术研究人员要想提升在学校的职业评称或者为研究项目寻找资金来源,就得通过发表论文成果来获得帮助。随着开放获取出版在学术界抛头露面,例如BioMed Central(BMC)这样的出版商,为用户提供免费获取资源交流的平台,给出版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而当开放获取模式向这些急切发表文章的科研人员抛向橄榄枝时,许多假冒正统杂志就想赚取商机,向用户索要各种费用,从而科研人员便成了受害者。 这些黑期刊一般都不为作者提供任何出版服务,包括同行评审、编辑帮助等, 通过向对方收取较低的稿件处理费用等(APC’s)吸引作者上钩。一般它们的主要邀稿对象为那些对出版还不熟悉的新人,需要通过发表来获取研究资金的科研人员。目前一些针对生物医学领域黑期刊的研究提供了辨识它们的方法。 1.掠夺性期刊的通用特点 BMC于今年发表了一篇由Shamseer 等人在2014年做的调查研究,作者将正统期刊杂志与假冒杂志做了对比,通过Jeffrey Beall的黑名单,研究那些掠夺性期刊的基本特征。它们的网站大部分看起来浮躁没诚意,网站内容含有拼音错误,其中包含的数据大部分都是没有认证的;73%调查研究的黑期刊的编辑人员都没有专业的认证;并且用于同行评审和编辑的APC费用比正统期刊的收费低很多,比如一般正规期刊杂志要收取2500美金的APC费用,而掠夺性期刊只要收取150美金,另外掠夺性期刊承诺提供同行评阅服务却从不落实际。 2.成为“诱饵” Moher & Srivastava 于2015年在生物医学中心BMC Medicine 发表的研究称,除了黑期刊的低APC费用是显要特征外,还会向科研人员发私人邮件邀稿,提供假的信息,例如该杂志属于开放式获取模式、提供同行评审、拥有多元领域研究方向的专业性员工等等。并且邀稿邮件都是随机选择对象发送的,正规杂志是不会选择向专业人员发送私人邮件,并且收取超低APC费用就很可能是“中标”了。 3.注意事项…

准时完成研究:有效时间管理的技巧

时间无法补充或代替。有效的时间管理使研究人员能够专注于工作,从而提高研究效率。研究表明,每周工作50小时后,工作效率变得非常低。认为主要是由于压力和疲惫的增加导致需要纠正的错误更多,减慢工作节奏。另外,在非工作时间内限制工作相关的电子邮件和电话,实际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个人时间,并最终改善身心健康。 如何有效管理时间? 任务安排 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包括用于科学的Evernote、引用管理软件如Endnote或Mendeley、可以跨设备同步或与合作者共享的日历如Google日历等。 短时任务 管理短时任务。大多数任务通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如果你有10分钟时间,尝试完成一些短时任务。 时间预算 使用议程。议程使会议变得清晰,最重要的是,它使会议结束时间更加明确。 时间缓冲 创建时间缓冲。建议为活动安排50%的时间缓冲,如果您认为会议需要20分钟,则安排30分钟。 设置界限 使用截止日期作为界限。设定截止日期将确保您不会陷入获益递减的境地。 应对阻碍 除非有紧急情况,确保您的预定安排不被打扰。如果您让某人干扰了预定的会议或活动,那么对于之前该时间段安排的任何人都是不公平的。 特定人员的时间管理提示…

文章被拒的理由(5)- 第二种原理性错误

第二种原理性错误是在引用别人结论的时候,进行错误的延伸。比如在引入别人的模型的时候,做了不恰当的阐述。或者在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引用了一篇文章,使用了别人的结论。但是实际上,这个结论适合人家文章里面的现象,在阐述这篇文章并不是充分的。有时候审稿人看得不是很仔细,或者没有去读那篇参考文献,就给放过了。但是有时候很不巧的是刚好其中一个审稿人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见过一个例子,结果有点惨。那个审稿人情绪比较激动,觉得自己的想法给人曲解了,就写了大段的意见,解释了自己的文章,还提了几个很尖锐的问题。实际上那个问题并不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本来可以引用别的文章来说明的。但是这个审稿人就把这个问题单独揪出来,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编辑综合了其他审稿人的意见,给了一个大修,要求作者作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修完之后,那个审稿人还是觉得不满意,坚持不同意发表。最后编辑处于尊重审稿人,还是把文章拒了。虽然作者会觉得挺冤枉的,觉得只是借用了一下而已,又不是本质的错误。但是就只能当做是学个教训,别人的东西是要看清楚的,不要那么急就搬到自己家里。 还有一个错误通常发生在引言阶段或者解释方法的时候。一般来说,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是有新意的,常常需要跟以前的一些方法相比较。但是有时候没有把握好分寸,用力过猛,反而把自己弄到很尴尬的位置。就以前阵子审的那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使用了一个比较新的软件,在介绍这个软件的时候,跟一个传统的软件进行了比较。新的一些软件有新的特性,更加容易使用。这个都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这样比较就行了。但是可能作者觉得这种优势不是决定性的优势吧。就扯到算法上了,说这个软件使用了更好的算法,求解的过程包含了传统的软件没有考虑在内的物理过程。这就用力过猛了,实际上在算法上看,他们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所谓的没有考虑在内的物理过程只是因为另一个软件没有把结果进行后处理,得到更细致的图形显示。实际上用户是可以通过读取适当的中间结果自行处理。这样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原理性错误。虽然它不致命,但是给人一个很不好的印象。轻点就觉得这太牵强附会了,重一点就觉得连原理都没有搞清楚,很容易就怀疑到结果的可行度上去了。莫名其妙就惹来很多麻烦。 原理不是天天都在用的,但是只要去用了,还是需要把这个东西的前前后后给想明白了。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记得写文章也是一个很严谨的事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步一步都有根有据,不要随性的做不必要的衍生。否则的话,非但不能给文章增色,反而让文章显得很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