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不同的参考文献格式?

文章参考文献格式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需要改投其他期刊的时候,却发现他们使用的参考文献格式是不一样的,只能很郁闷地花时间逐条细心更改。有时也会颇觉疑惑,为什么不同期刊要使用不同的文献格式?到底有多少种文献格式?参考文献是可以被统一标准化的,为什么不统一使用一种格式节省一点时间?

china-banner

在国际期刊中,有三种最常见的文献引用格式:

(1)现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写作手册 ,网址是http://www.mla.org

(2)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写作手册,网址是 http://www.apastyle.org

(3)芝加哥格式手册(Chicago Manual of Style ,CMOS),网址是http://www.chicagomanualof style.org

出现不同参考文献格式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学科的内容和读者的需求变得有所区别,所要求的文献引用格式也随着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于是就分化出了适用于不同场合的参考文献格式。比如:

(1)MLA 主要用于人文科学,这种引用格式体现了文献和档案资料的广泛使用。

(2)APA主要用于社会科学,由于社会科学更多使用定量研究,这种引用格式更能体现这种特性。

(3)CMOS 是作者–年代系统(author-date system ,AD) 和注释系统(notes and bibliography system ,NB)的综合。作者–年代系统对与引用的学术著作和文章有着明确的结构,因此普遍用于科学领域。注释系统更常见于人文科学中,它是将各种资料的来源都标明在脚注或尾注中。

实际上,每种文献引用格式都在不停发展和更新的。一些学者抱怨,他们刚了解并熟悉了第N版的格式,第N+1版就出现了!但如果从更新的时间间隔看,其实还不算太快,至少要比现在科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慢的多。比如现行的APA 格式是2009年发布的第六版,第五版则是八年前发布的,跟iphone这种产品的更新速度相比,简直就是古董了。

对于使用的科研人员而言,如果要把三种格式都熟记于心,那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经费足够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将大量文献在不同格式之间进行转换,那么还不如请个格式专家或者自由学术工作者来帮忙。若是没有多余的经费,也可以试着看看学校或者单位内部是不是有这样的资源帮得上忙,比如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格式讲座或是单位内部的专家。

在转换格式的时候,不要假设某两种格式〝很相似〞,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要是没弄对的话,结果将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的辛苦都白费了。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