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绩效评估的弊端

新西兰政府自2003年起启动了学术绩效研究基金系统(Performance-Based Research Fund System,PBRFS),旨在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院校的科学研究情况,并且以科研绩效来提供研究经费。使用这种系统的国家其实不止新西兰,一些英联邦国家和北欧国家都使用这种方式来管理科研经费。

学术绩效研究基金是基于个人的。每六年,学术绩效研究基金评估并报道新西兰近6000位高校学者的科研水平。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有四个等级:A,B,C和R,其中A等最优,往后依次下降。PBRF将研究人员也分为A—世界级、B—国家级、C—较有质量级、R—不活跃和NE—新进人员。评价结果是以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其领域发展(各领域资源不同)综合考虑。个人科研成果由其所在机构汇总,科研基金主要依此分配。研究表明,自2003年至2013,在数据上的确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数量和高级研究人员的比重,但由于研究人员随着经验增长而研究品质提升也是影响因素之一,PBRFS不能完全居功。

1999年成立之初,学术绩效研究基金壮志满怀,目标是通过评估研究绩效来提高新西兰诸多研究机构的水准。机构设立时,旨在补救科研部门对科研管理的疏忽,但跟任何评价体系一样,基于绩效的学术评价体系同样也是弊端重重。

新西兰政府PBRFS政策制定者之一,公共政策教授Jonathan Boston,也承认PBRFS的几个副作用 [1] :

(1)硬性要求发表高影响力的国际文献,而不鼓励由国内出版商出版学术著作;

(2)迫于压力,将研究转向更热门或更受推崇的领域;

(3)鼓励接受非学术业绩研究基金组织的教学职位,降低科研强度。

第一个副作用里面受伤最多的就是年轻的科研人员。相对来说,年轻的科研人员在职业前期,要发表非常好的期刊要比知名研究人员难度更大一些,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绩效评估中被低估,从而影响他们的研究热情。而为了在PBRFS评估中占据有利地位,研究单位通常更愿意聘请知名的科研人员,而不是具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这种跟重视眼前利益的政策对建立具有活力的科研团队是很不利的。而过大的发表高影响因子文章的压力,也只能将年轻科研人员往好高骛远,重空想而轻实践的方向去推。

第二个副作用则容易造成热门方向扎堆和忽略交叉学科的后果。为了在优先的时间内发表更好的文章,科研人员通常会选择保留在自己更擅长的领域,或者挤入热门方向去分一杯羹。对那些需要时间去培养的方向,或者开拓新的领域,则心有余而力不足。要知道,要是几年内没有文章发表,自己评估结果不好,那面临的则是失业的风险。工作都没有了,还去谈前景愿望那都是奢望。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科研人员自然而然就倾向于选择更清闲的职业了,更多地接受教学职位而不是在科研职位上永不停歇的玩着发文章、挣好评、保留职位、发文章...这样的循环游戏,这对于优化整个科研资源是很不利的。毕竟,科研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聪明人来贡献他们的才智。如果这些业内人士都知难而退,如何吸引新兴的人才呢?


 

[1] http://www.worldscience.cn/article.aspx?articleid=2014

1 Comment
  1. […] 当然和任何评价体系一样,基于绩效的学术评价体系同样也有其弊端,之前的博文《研究绩效评估的弊端》已有涉及。值得一提的是,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缺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拨出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年轻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以免机构排斥年轻学者。同时优化质量评估流程,减少院校参与的成本。尽管有些专家建议评估整个学术团队会更好(参照英国的科研评估方式),但是新西兰政府仍然坚持以学者个人为主。 […]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