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对文章的影响

中国这么大的人口,这么多人一起学英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中式英语的存在成了一种必然。虽然有些中式英语让人读完之后莞尔一笑,但是在需要严肃认真的场合,比如官方的告示,还有科研文章的写作中,中式英语还是要越少越好。

科研毕竟是一个很严谨的事情,要通过文字尽量准确的传达作者的思想。要是这种文字表达本身就令人费解,文章就很难起到传递知识的用途了。相信每篇文章的作者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了,但是因为文化上跟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文章总是会有一些地方表达的不够恰当。只要在国内受过比较长时间的教育,无论在国外呆多久,总是会带着一点中式思维,使得在选择句式或者词汇的时候,有时候就是会跟native有那么一点点差异。少量的中式英语无碍文章的理解,但是如果一篇文章中这类表达很多,就会影响阅读,让审稿人跟读者看得很不舒服。

之所以想说说中式英语,是因为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在看这篇文章之前听过相关的中文报告,对文章的结果并不陌生,是一个课题组花了好几年时间做出来的结果。研究工作做得很透彻,结论也非常好,但是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跟文章的科研价值就不是那么匹配。这个也可以从审稿人跟编辑的意见中看得出来。在一审中,审稿人就明确的表示文章很有新意,结果也很不错,但是还是有不少学术上的问题。同时还说文字上需要做比较大的修改。修改稿很认真的回答了审稿人学术上的意见,也对文字做了一些修改,但是俺从修改稿上看,中式英语还是很严重,虽然俺自己参详一下,都还是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的。二审结果是审稿人认为修改稿虽然回答了学术意见,但是文章的写作仍然很糟糕,不符合发表的要求。编辑看几个审稿人对文章的学术成果都是很正面的评价,唯一的问题就是文字表达,所以没有直接拒稿,还是要求大修。但是很严厉的说,这将是最后一次修改文字的机会,因为期刊不是用来一点一点改进文章的。如果再次修改后的文章仍然没有认真修改文字,那么文章会直接被拒稿,而且不允许重新投稿。所以也可以看得出来,文字表达还是很重要的,即使文章的科研价值不错。这样一弄,作者就显得压力很大了。这种情况下对文字的要求要比一开始好好写初稿要高多了。如果这篇文章因此而被拒绝的话,那么就很遗憾的跟高水平期刊失之交臂了,最后估计也只能降格再找一个期刊了。

这种研究做的好,但是因为文章没写好而遭到拒稿,真是很可惜。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