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如今,社会化网络不断带给人们新鲜信息,激发着个人的创造性,通过发帖和对话工具使人们相互交流观点和经验。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科学如此紧密地与社会和公众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和科研界也越来越意识到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一些项目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而仅仅靠有限的专业人员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能鼓励非专业人士也参与到数据收集中,那将会大大加快进度。因此,科研活动已逐渐发展成不仅仅是专家教授独享的活动,其实上公众参与科研活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专家与普通爱好者之间的合作早就有过,比如候鸟迁徙的研究就一直都是以爱好者的观测记录为依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了一篇有着37000多名作者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作者并非专业科研人员,而是游戏玩家,他们通过参与游戏的类似众筹的方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RNA(核糖核酸)研究,这些游戏玩家的论文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1]。公众参与科研的例子还有关于PX项目和转基因工程的争议等等。

公众参与科研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遵守任何规则就可以,合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参与者应遵循一致认同的科学准则。所有这些准则都是自然科学、数学和信息科学学科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原理。只有标准统一了,做出的结果才是有用的,可信的。有了公众这么一个巨大的群体的参与,即使每一个人都只有一点点的贡献,其总量也可能远远超过职业的科研人员的成果。而来自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公众也可能给科研带来创造性的见解和革命。其影响可以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可以形成一个更贴近生活,更加实用的科研模式。公众参与可以将那些意外发现的新点子、新思路纳入科研工作中,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还可以以合作的方式为科学界面临问题提供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其次,由于公众参与的模式,打通​​​​了各类的意见反馈提供平台,让公共辩论的可能性存在并深化,更有利于科研人员解放自己对不同意见的恐惧心理。保守的学者们往往会惧怕同行评审和导师团队不同的意见,而公众参与可以使科研人员解放自己对意见的恐惧和排斥心态,转为自然地接受。

再次,近年来发生多起专家信任危机事件。比如现在都很有将“专家”“教授”贬义成“砖家”“叫兽”的趋势,而公众参与科研则可以提高民众对科研结果的信任感。

公众参与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只要标准把握得好。这种发展趋势不仅不会降低科学研究的质量,反而会带来更多新的启迪和突破。


[1]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8071/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