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盲评审真的好吗?

论文的评审是学术传播的重要环节,建立合理、公正的论文评价制度是摆在所有学术界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

单盲评审是指作者不知道是谁审了他的论文,而审稿人是知道作者的名字跟单位的。这种审稿方式由于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容易导致审稿人责任的缺失或是因为个人偏见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双盲评审是指将审稿人的姓名对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匿,同时将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审稿人隐匿,也就是说双方互不知道对方的个人信息。由于审稿人不了解文章作者的信息,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对作者或者单位的偏见,而只能从论文的质量上评价一篇文章,所以受到不少研究人员,尤其是资历较浅和小众学科的科研人员的推崇。

英美等西方国家存在严格的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待出版的论文评审之所以是匿名的,是因为评审人与被评审论文的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竞争的,如果不匿名,可能导致不良的学术竞争。而在我国,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的博士论文评审推行的是双盲评审制度,并且有全面推广的势头。这个制度设计的初衷是杜绝学术界“人情因素”, 使评审人能更加自由和客观地判断学位论文的真伪与水平高低。应该说,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但事实上,现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致,一个方向的圈子也就那么大,同行之间都还是互相熟悉的。对于哪个单位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对学术持什么态度,大家相互是知道的。而且学位论文一般都还是有比较具体的应用背景,从这些就很容易判断出来自哪个单位。从技术角度去分析的话,审稿人也可以很容易通过分析文章的论文引用状况,使用的技术以及写作风格辨识出论文是出自何人之手。所以,真正的“双盲”往往是难以做到的。

互联网时代的在线论文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及时发表科研成果和创新思想的平台,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由此也诞生了一个既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特性又能提升论文质量的开放评审模式。简单的说,开放评审就是把评审专家的身份姓名透露给所评审论文的作者的方式,有的还将审者身份及其评审报告向读者公开。开放评审相对公开透明,被国外一些期刊所尝试,但也还不太成熟。BioMed Central系列期刊部分采用“开放同行评审”。这种评审模式构建了一个多元评审主体的评审模式,使文章的发表成为一个编者、审者、读者、作者互动的动态过程。这是传统的纸质印刷版期刊无法实现的。但这种模式要在国内推行估计不太容易,毕竟当面评价别人好像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