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还是灭亡?

当今的科学界流行一句话:Publish or Perish。这种文化现象兴起于美国七十年代初期,香港的大学九十年代起开始效仿,而今天中国内地的大学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对科研人员来说“发表还是灭亡”,意味着如果没有发表,就申请不到科研经费,没有机会晋升职称。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也同样承受着压力,要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而能评审的人实在不够。唯一能从这种巨大的发表压力中获利的就是出版业。因此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期刊创办,这些期刊为了营利,就可以不在乎文章质量。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

china-banner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这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人为了增加文章数量开始做“香肠论文”,切割自己的研究,破坏研究的完整性。也有人开始在文章中互相挂名,或是互相引用对方的文章,即使根本不适合。还有人为了发表影响因子更高的文章,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修饰或选择性的挑选实验结果进行发表。甚至期刊也会为了提高引用率,而只选择有阳性结果的文章发表,这样就造成了发表偏倚。而且还渐渐使得作者投稿时故意多引用相同期刊的文章成为潜规则。

“发表的文化”最初的目的是鞭策科研人员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更活跃地参加交流、合作。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压力和诱惑的双重夹击之下,一些科研人员在抉择中徘徊、扭曲挣扎,再慢慢堕落。

要改变现在的状况并没有什么特效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断开发表文章和利益之间的链接,这种局面才能够得以改变,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做出改变。或者如果能增加同行评议的透明度,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可以加入到文章的审查当中,发现并且曝光文章发表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也许也有助于缓解矛盾和提高科研文章的质量。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