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不是科学家?

大学毕业的时候,用了一个软盘拷完了所有的文件。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把所有的数据刻在了一张光盘上。博士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数据装了一个80G的硬盘。前段时间看着办公室电脑的硬盘空间越来越小,就升级了一下电脑,顺便买了一个2T的硬盘做备份。把各个电脑上自己的数据放到一块之后发现,2T硬盘也没有啥剩余空间。

大致查看了一下,就这么几年下载了1W多本电子书,接近3W篇文献,1000多个软件。当然很多书只是下载的时候,翻了一下,或者只是挑了觉得有用的那一章甚至是几页读了一下。文献也有很多是下载了只看了一下摘要甚至是标题,至于里面的主体是啥,完全不知道。很多软件还有好多个版本,但是遗憾的是,都只是会用一些基本的功能。

数据的容易获取会让人对探究问题的热情变得越来越淡。拥有的越多,就越没有科学家的精神了。以前在资料匮乏的时候,找到一篇觉得有用的文献都可以读半天,来来回回读个好几遍,想把作者隐藏在文字底下的秘密给挖掘出来。看完了文献,会有那种迫不及待把方案实现出来的冲动。而如今。在想到一个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就是在网上找有没有人做过。如果已经有人做了类似的事情,那第二个想法就是接着查,看看能不能找到直接可以用的解决方案。实在找不到的话,才不得已自己去实现。而且在实现的时候,没有那种探秘的欣喜,反而会时不时嘀咕,都有人做过了,我还做,意义大不大啊。

越来越快的CPU跟计算能力似乎也在慢慢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让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那些被称之为“科学家”的学者们都很有艺术家的修养。既然人脑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那就在抽象思维上进行创新。于是就形成了各种思想的争鸣。而现在,貌似大家拼的更多的是计算资源、团队跟项目,思维的PK呢,那简直就是caveman做的事情。^ ^

当然计算机不是万能的,经常会有受限于CPU计算能力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除了简化模型、推导简化公式之外,还多了一个选择,就是购买更快的CPU,更多 的内存。往往在这种抉择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二条路。因为可行性几乎是确定的,而推导公式,又累,又不知道 能不能实现。有时候听老板强调说,我们是科学家,不是工程师。嘴里会觉得有点涩涩发苦,当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们真的还能称自己是科学家吗?甚至工程师都算不上,计算机已经顶替我们做了工程师了,而我们只能是服务员,当计算机的服务员。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