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影响因子

2012年的期刊影响因子的出炉前段时间在网上又引起了一阵骚动。没办法,就是这些个小小的数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分人的工资、职称。既然关系到自身的利益,又怎么能说淡定下来就淡定下来呢。这里咱咱们也也赶一下影响因子发布浪潮的余温,凑凑热闹,也说说期刊的影响因子。当然,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发出来的时候,影响因子发布的浪潮早就过去了,估计连尾巴都没有捞到。所以,按照文章发表的时机来看,发的太不是时候了,对增加博客的影响因子的贡献都可能是负数。当然,咱惯例,用负增长。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定量地反映了期刊的影响大小。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是期刊前N年文章被引用的次数除以前N年发表的文章数量的比值。现在常用的有两年影响因子跟五年影响因子,这里的N等于2就是两年影响因子,N等于5就是5年影响因子。个人感觉上五年影响因子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很多文章并不会在两年内就达到引用的最高点。

从期刊的影响因子,还有以及其他的几个参数,比如期刊的总引用数、总文章数、被引半衰期可以大致判断出它是否有很大的影响力,是否常用,是否热门。

先撇开对期刊影响因子的盲目追求跟唯影响因子论,单从影响因子反映的内容上看,它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意义的:

对于作者而言,可以从中筛选出几个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期刊,大致判定自己发表的文章的层次,对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或者科研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还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发表的文章的影响因子越高,可能得到的奖励更多,以后申请项目更加容易,对评职称更加有帮助。

那些对科研方向更加敏感的研究人员,可以从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分析中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学科之间的或者学科内的引用关系,从而得到学科发展方向的变化趋势,更准确的判断出学科发展的热点,或者潜在的突破点。让自己在同样的研究时间内可以得到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成果。

对期刊的编辑来说,可以从相同领域内期刊的影响因子对比中看出自己的期刊所处于的地位,以制定以后的办刊目标。通过有意识的改变期刊的scope或者筛选稿件的研究方向来提高期刊的水平。

但是这里也要说的是,影响力、热门程度并不能跟重要性直接划等号。能够忽悠出一群跟随者就说明这个是很有影响力的,但是并不能说做的人多的事情重要性就高。所以,要客观的对待这个指标,盲目的拔高或者贬低影响因子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