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华过后,尽是落寞
最近一两年好像总是很忙,常常会感叹一天24个小时不够用,48个小时才勉强够用。更多的时候是连感叹的时间都没有。每天都在工作、家庭、睡觉中转来转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然后突然间,发条松下来了,人也就闲下来了。实验已经做完了,项目也已经解题了,报告交上去了,文章也投出去了。新的申请也交出去了,至于结果,who knows。
脑袋空下来的时候,细细回想,觉得好像以前忙了很久,却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做的事情尽是一些糙活,纯粹冲着赶进度去的。虽然最后的指标是满足了预期,但是仔细一揣摩,每个细节其实都可以做的更好的。这个道理在做的时候也知道,但是一想到要是把每个细节都弄得很好的话,那就是一个无底的坑了。于是就选择了凑合。凑合的设计,凑合的组建平台,凑合的实验装置,凑合的结果。至于什么叫做精细,那是谈不上的。这时才体会到什么叫做差距。真正的差距不是60分到80分,而是90分到95分。越往后,要花的时间就越多,每一步都要付出比之前多很多的精力。然而我们好像不关心这些,我们拼命往前赶,赶到了80分,然后心满意足地换个目标,开始下一段的80分。貌似弥补了很多国内空白,但是一直都到不了国际前沿。有很多庞大的工程项目以豪言壮语开始,以凑合甚至不了了之结尾。在流淌的时间前面,如果没有积累,就无法成就精品,无法沉淀出精华。
很落寞的点着硬盘上好几百G的资料,心中还是挺有遗憾的,要是当时多花几个月的时间,做个更加详细的研究,或者考虑的周全一点,那么整体性能应该要比现在好多了吧。要是当时加工的时候盯得更紧一点,结果是不是会好一些呢?可惜只是假设,结果可能要到很久之后才能知道,或许都无法知道了。因为我们都被赶着不断向前,为新的项目,新的文章奔波。只有等到哪天不用为经费发愁了,没有主管部门的压力了,不用为文章发愁了,才能回过头来慢慢琢磨这个问题。但愿不用等到退休,但愿这个实验还没有还没有被新的技术淘汰掉以至于连改进的价值都没有了。
当年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千年之后,同样的感叹仍在。如果可以更超脱一些,做一个有品位的科研人员,如果已经不用担忧未来,那么应该是有兴趣把研究做的更精致一些,就像一个艺术品一样。希望那一天可以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