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中的强制引用

维基百科中给出的对于强制引用的解释是:学术出版过程中学术期刊的编辑迫使作者将虚假的引用添加到文章之后才同意出版 [1]。很显然期刊的编辑不会强迫作者额外多添加别的期刊的文献,所以结果也就是期刊为了增加引用数量,在稿件出版前明示​​或暗示投稿作者引用该期刊的论文才予以出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抬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从而人为地提高期刊的科学声誉。

虽然操纵影响因子和自我引用在学术界不是个很光彩的事情,但实际上也是个见怪不怪的事情了。 2012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学术发表的强制引用的文章 [2],作者Allen跟Eric向经济学、社会学、工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发放了七千份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832种期刊中,高达21%的期刊有强制引用等相关行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有86%认为强制引用是期刊的不正当行为,81%认为此类行为有损期刊的声誉,64%的受访对象表示不会对此期刊再投稿,但其中57%的受访对象表示在被要求强制引用的时候,还是选择妥协并且增加额外的引用 [3]。

下面三种情况均可被视为强制引用:第一,期刊在要求增加引用时无法说明增加引用的必要性。第二,建议增加具体某一文章、作者、期刊的某段引文。第三,引导作者从特定期刊中添加引文。

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编辑可以用更加隐晦的方式来暗示,比如编辑在开始审稿环节前发个邮件可以这么说:看您的文章好像跟我们期刊不大相关啊,您看整个参看文献的比重,我们的期刊才2,3篇文章,是不是说明跟我们的发表方向不一致啊?这种情况下,“聪明”的作者自然明白应该怎么做了,既然2,3篇不够,那5,6篇一定说明是很相关了。在圈里面混得久了,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潜规则”。为了避免编辑提出要求时显得尴尬或是被拉长审稿时间,作者主动投编辑所好,自动默认灌水引文,在投稿前就很牵强地引用一些该期刊的文章。编辑一眼瞄过去,自己期刊文章的引用数量不少,也就心知肚明,知道是同一条线上,送审也就比较积极了,大家皆大欢喜。这种隐性强制引用的行为,应该说,主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规矩,也就有“潜规则”,这个是非常难消除的。

强制引用产生的根源其实还是影响因子的问题。影响因子本意是希望合理地激励编辑人员通过良好的科学的出版,以提高杂志的质量。但经过多年的滥用,影响因子已经变成了吞噬科学的数字。所以另一种说法也对,强制引用实际是期刊编制在炒作影响因子呢。

要说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的。在“强制”与“自愿”之间,也只有处于劣势的草根科研人员才知道个中滋味了。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ercive_citation

[2] Allen W. Wilhite, Eric A. Fong, Coercive Citation in Academic Publishing, Science, Vol. 335 no. 6068 pp. 542-543, 3 February 2012.

[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39691.html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