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文章的经络

前段时间跟一个同事合作完成了一个工作。理论跟计算部分是我做的,他负责了所有的加工和安装以及测量。理论部分谈不上有啥新东西,计算优化部分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但是要说大的突破,也谈不上。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加工很难,安装是个精细活,幸运的是最后出来的器件效果还不错。

所以这个工作他应该是第一作者,所以他就负责把文章写出来跟投稿。在写文章之前,我们做了一个讨论,这样的文章发表在letter之类的期刊会比较合适,录用率要大一些。文章的重点应该是突出加工、安装以及测试,理论跟计算部分我写几个段落,再提供一些材料。

一个月之后,初稿出炉了。但是看起来不是很舒服,逻辑挺乱的。基本上是我写的部分跟他写的部分的拼装,读起来非常生硬。于是就提了一下逻辑上的建议。两个星期之后,修改稿又来了,问我有什么意见。我晕,意见简直太大了。

逻辑,还是逻辑那个问题。或许是我的逻辑有问题,或许是东西方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我觉得,逻辑是一篇文章的经脉。对一篇读起来容易理解的文章而言,按照逻辑的前后应该是:

这个东西是什么?
这个东西有啥用?
为啥要做这个东西?
怎么做?
为啥要这么做?
结果是什么?
结果有什么意义?

这些问题需要一个一个的描述、回答,如果都讲的清楚了,这篇文章就容易给人接受,看完之后就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写科研文章不需要像散文一样形散,也不需要像一些记叙文一样用插叙、倒叙。简简单单地按部就班的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

看现在的修改稿,解释了怎么做,其他的也都讲了,但是都没有讲清楚,总让人会不断产生各种疑问。

具体的说,什么算比较混乱的逻辑呢?

一个就是罗嗦。事无巨细,全都给整上来。本意是好的,就是希望提供更多的细节或者结果,但问题在于,说的太多了,会让人觉得这部分非常重要。可是读完之后,一定神,没有那么重要啊。就会产生不好的感觉。要捡重要的说,突出真正的重点。

还有一个就是没说清楚。比如介绍一个结果或者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提了很多假设,勾起了读者的兴趣。想接着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结果,没了。不说是审稿人会有一把意见,就算是读者,看了也觉得不爽,这不等于白说嘛,猜原因谁不会。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说清楚,就算篇幅长了一点,还是要说。这才是给别人长知识的地方。或者,要是觉得实在说不清楚,那么,干脆就什么都不要说。等着审稿人发现的时候再想着去补充了。

再提一下那篇文章,现在还在修改中。我相信,以后会发表在一个不错的期刊上的。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