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评价惹的祸

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主要就是说,某种评价一旦被选择用来作决策时,这种评价就开始失去其价值了。这个定律最初是用来说银行、金融、经济等方面的指标的,后来人们发现它几乎适用于各领域的政策制定。一项社会指标或经济指标,一旦成为一个用以指引宏观政策制定的既定目标,那么该指标就会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信息价值。也就是说,它会逐渐变得不再有效,因为政策制定者会牺牲其他方面来强化这个指标,使得这个指标不再具有指示整体情况的作用。

这个定律用到期刊评价、科研评价上,其实也是非常吻合的。比如,影响因子和引文数据可以用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进而评价期刊质量,现在则不仅用来评期刊,还用来评论文、评单位,于是现在无论期刊或单位,都有引导作者引用本期刊本单位论文的倾向,导师们也引导研究生在论文中引自己的论文和互引,这些年我们国家引用方面的数据直线上升,究竟多少增长量是在这种评价标准的引导下产生出来的?于是,用这个数据来测度的对象,实际情况其实已经与数据显示的越来越不符了。

期刊评价

核心期刊也是,从本意来看,核心的概念一定是对某学科某领域而言的,那些综合性期刊、交叉学科期刊、多学科期刊进入不了核心期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因为它更多被用来说明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了,便开始出现“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自然科学”、“综合性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这样的类目,但类似《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这样进入不了综合期刊却跨了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期刊来说,还是会落选。不难想象,从评价期刊的角度看,一个被公认已经是比较合理和准确的方法及指标体系,尚且有例外和不准确的地方,用这样的标准再去评价科研人员、研究生的科研活动,那不准确的概率该有多大呢?

但总体上看,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又如何能少了评价呢?只是如何让评价做得更科学合理,尽可能减少追求数据时产生的扭曲,是做评价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的。有意思的是,我们如果看一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对其学术评价功能的认识,便能发现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扩大、从扩大到正视的发展过程。对于用核心期刊“以刊论文”的学术评价功能的异化现象,《总览》越是后面的版本,希望纠偏而进行的说明越多,无奈它自身并无力改变这样的状况。不过好玩的是,在许多单位,其实《总览》的地位已经下降,估计这与它后来入选核心期刊的量不断增长有一定关系,另外也与许多单位开始越来越关注引文数据有关,所以CSCD(中国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源期刊被用来作为制定单位期刊分级依据的越来越多了。以浙大为例,学校自己制定的“浙江大学国内一、二级学术期刊名录”,原来主要是以北大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的,但后来则改为用CSCD和CSSCI为主要依据了。

所以,回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打的这场笔墨官司的事情上来看,其实也可以很明显地发现,都是评价惹的祸。如果不是单一标准的评价,如果我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能引入更多的参数,少一点一刀切之类的评价标准,这样的纷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本文由英論閣特約作家 赵美娣 提供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