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为什么失败了?—-责任分不清

一个项目越大,越容易失败。但是有时候为了让项目申请更容易通过跟得到更大的经费,就不得不联合几个学校或者科研单位申请大的项目。本意当然是挺好的,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每个单位都负责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完成项目的某一部分,最后一拼接就成了。这些部分放在纸上或者电脑屏幕上,那是一目了然的,似乎一定就是可以完成的。但是真正执行起来,难度是很大的。

最麻烦的就是接口部分。比如前几年有一个3方合作项目,A单位在建模计算方面实力很强,俺所在单位实验条件比较好,计算实力也还可以,但在具体方向上比不上单位A,C单位有比较精细的机械加工设备。在项目申请的时候也是这么计划的:A负责计算跟设计核心部件,然后我们提供配套器件的设计以及进行系统合成,所有的设计由C加工。A同时负责改进模型,用我们的实验数据来改进设计。原先想法是好的。但在项目实施的时候,A非常注重设计指标,希望可以通过良好的设计来提高整体指标。所有的工作都是集中在计算模型上,最后交付一个计算模型就行了。C则希望收到一个最后的加工图纸。要么A产生,因为器件他们设计的,设计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加工细节了;要么B产生,要考虑跟其他系统的兼容性嘛。而且最后的图纸要容易加工而且尽量降低加工成本。在中间的负责实验的就郁闷了,本来是希望A跟C直接沟通拿到一个最终加工的成品,最后却要负责两方沟通。毕竟最后是要负责拿出一个实验结果的。但是这种沟通的成本非常高,一方面是要协调三方的进度,还有就是三个单位既不在一个城市,又不在一个国家,时差跟时间都是问题。

还有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C发现A的设计非常难加工,成品率非常低,虽然结果很好。折算下来,还不如传统的设计划算。希望A找一个折中的设计。A觉得项目的价值就是在于创新的设计,还用传统的设计就没啥意义了。希望C可以寻找更好的加工手段而不是修改自己的设计。B则认为不管怎么样,有个结果可以拿出来交差才是最重要的。

为这个事情也扯了很久,直到时间过去了一半了。看着时间飞快的往后走,才不得不互相妥协,重新划分各自的工作范围。尽管A很不乐意,最后还是弄了一个性能稍差,但是相对容易加工的设计。C有了容易加工的设计,也乐意试一试加工原先的设计。B则想办法借用一个传统的设计来先让整个系统可以跑起来,至少有点结果再说。

最后项目是结题了,草草的。都觉得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责任,都不愿意花时间去改进。最后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以后一定要在项目申请前就要把责任用书面形式分清。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