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竞争太大的后果

《经济学家》2013年的一篇文章指出了学术圈的现状:

(1)现在每年是平均6个博士毕业生竞争一个学术岗位。
(2)权威期刊的据稿率有的高达 90%。
(3)阴性结果文章数量是发表的文章总量的 14%。
(4)在生物医学领域,容易得到资助的项目总是得有噱头,比如跟老龄化、酗酒、减肥等相关,如           果能跟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这种热门研究相关,那就更好了。
(5)研究结果越有悖常理,越容易得到发表。
(6)文章发表地越多,就越容易得到发表。

 

科研竞争过大带来了种种后果,最严重的要数科研的去神圣性。科研的神圣早就不存在了,只有非常少数的科研人员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科学真理,而更多的人来说,科研只是一个工作,用来谋生的手段。还没获得终生职位的,要为申请到更多更长久的项目而奋斗。即使已经有了终生职位,只要还需要照顾小弟,还是要努力申请经费。在科学沦为普通职业的同时,科研道德也在慢慢丢失。一些人甚至不认为篡改数据是什么大事,“大家都这么干的,为啥就我不行?”。

既然科研道德的水平线在降低,发表文章就成为获得更多利益的工具。有些文章故意不提起一些重要的细节,甚至故意写成错误的数据,是因为不想让其他同行知道,这样就可以保持自己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2012年,生物技术公司Amgen的研究人员报道说,他们仅能重复53个癌症研究中的6个结果。剩下的47个结果,是因为缺少核心数据而无法重复还是结果本来就是不对的,那就不得而知了。《经济学家》的文章还指出,从2000年到2010年,将近有80000个病人参与了最后被发现是错误或者不当而撤稿的临床试验研究。谁为这些病人买单?没有人知道。

虽然关于科研透明的呼吁经常都有,但是只要科研人员的压力只增不减,就会有人愿意铤而走险造假数据,也就会有人选择故意隐瞒或者推托不公开数据,科研冲突和学术不端也只会越来越多。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