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追“新”有风险

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两大压力是发表好的文章和获得经费的支持,其中能不能申请到经费那是听天由命的事情,而能不能发表好的文章则是自己可以努力去争取的。寻找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入手是成功的基础。如果自己的资历尚浅,很难在需要更多积累的成熟研究领域中崭露头角,那把研究重点放在跟踪最新、最前沿的方向,然后设置一个长期目标去实现,也许是个更好的策略。

 

虽然重复别人的研究也是积累经验,打好基础的好方法,但是在现在的论文发表环境下,重复研究如果没有颠覆性的结果,被权威期刊录用的概率很低。也许是审稿人看多了没有什么新意的文章很容易审美疲劳,如果文章的点子不新,方法不新,很多时候是直接定性为increment work或者没有significant results,拒稿了事。这种现状也让科研人员对重复研究很不感冒,白费时间没有产出的事情“傻子”才愿意去做。

 

但是在潮头冲浪是有风险的,研究人员又不是期刊编辑肚子里面的蛔虫,又怎么知道编辑对于“新”的定义是什么呢?最悲催的莫过于追了半天的“新”,等文章出来了,风向已经变了,这个方向有太多的没有价值的投稿,编辑已经失去兴趣了。

 

有些人建议这么来选方向:首先选择一个目标期刊,然后通过阅读过刊的文章标题,再查一下编辑的简历,了解他们的专业知识,最终确定一个或者一些编辑可能喜欢的研究方向。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有了研究方向之后,并不代表这个方向就适合自己,同时也能真的做出不错的研究。所以有的研究人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失败之后,就干脆选择了伪造研究结果,然后制造出一篇看起来还不错的文章再投稿。也许文章最终得到了发表,但是一旦被查出,是会毁掉整个科研生涯的,其实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