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网络设备的普及让社交媒体成为大众广泛接受的社交平台。具有不同社交需求和兴趣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广泛地传递思想和共享信息。但在学术圈,社交媒体的使用似乎不那么频繁。比如在QQ和微信上确实有不少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群,但是成员间的交流并不活跃。科研人员在社交媒体上晒的更多是生活,而不是与科研相关的资讯。
2014年著名科学杂志《自然》进行了一项关于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有3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13%的被调查者称他们经常使用Twitter,另有40%左右的使用Facebook和LinkedIn。在使用Twitter的人群中,有一半会用Twitter关注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主题,其中又有40%会参加到讨论中来。柯林斯等人在2013 – 2014年间对来自31个国家的587名生命科学学者进行调查采访。受访者普遍认为使用社交媒体有助于提高自身对科学兴趣和认知,也有助于筹集他们的项目经费。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50%以上的受访者使用社交媒体,但年龄在21-39岁之间的研究人员占了绝大部分(78%),而且使用的工具主要是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其他社交网站比如ResearchGate,Instagram和Pinterest虽然也有提及,但使用的频率比较低。该研究还发现,尽管有一部分科研人员会定期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但他们中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提供的功能。
近十几年来,社交媒体工具的功能多样化发展已经大大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在科研人员的眼中,社交媒体不应该仅仅用来分享生活小事和发表热门事件评论。只要使用得当,它们完全可以深入到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活动当中,帮助科研人员完成学术信息搜集、资源发布与共享、学术交流和互动等活动。例如,科研人员能通过社交媒体及时掌握本领域内最前沿的科学进展,“往往重要的论文一发表,甚至在还没有发表前,我就能在Twitter了解到这一信息。”非营利性合同研究组织MRI Global生物学监测首席科学家Jonathan Jacobs(@bioinformer)表示,“尤其在生物信息学圈子里,Twitter推送的不仅仅是新闻,还是真正的科学信息。”
另外,在线社交媒体和网络工具还为科研人员参与学术会议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比如要参加某个学术会议,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在到会之前就可以与相关的科研人员建立联系。即使无法到场,也能够通过远程会议获取到很多相关的信息。同样通过Twitter等社交媒体,可以了解到哪些学术演讲和海报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只要用心筛选这些信息,得到的会议信息与真正参会几乎是一样的。如果自己要做口头报告,还可以将报告内容放在社交媒体上,这不仅有助于得到同行的推荐,甚至还可以吸引到潜在的合作者。
此外,科研人员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科研经费的众筹,比如FiatPhysica就是一个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建立自己的科研项目筹款活动的平台。由于现在科研的竞争越来越大,经费申请也越来越困难,经费众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科研人员也应该逐渐适应并融入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在较受欢迎的社交媒体上(例如Twitter, LinkedIn, SlideShare, Figshare,Kudos等)有一份能够体现自己背景、经验和成就的完整履历,不仅可以向同行和公众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研究乐趣,也有助于潜在的合作者了解并且有效地联系到自己从而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这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