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入惩罚机制治理学术不端

中国的科研水平发展迅速,中国政府也对优秀的科学家进行了大力的资助,提供了很多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然而,种种颇受争议的学术不端行为也随之出现。例如,2018年11月,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世界首对“基因编辑婴儿”出生,引起各方争议,并受到许多科学家的谴责和反对。而这只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冰山一角,其他的例子还有伪造数据、简历、同行评审等。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已经迫在眉睫。

2018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纳入措施惩罚学术不端行为。对于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不仅会失去申请科研经费和职位的机会,也将无法申请银行贷款、开办公司、或是申请政府公职。同时,其姓名也会在社会信用体系的网站公布。总而言之,对于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科研人员,几乎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这项新政策表明了中国政府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新政策开始实行后,学术不端行为将受到来自政府机构严厉的惩罚。社会各界也对这项新政策反响强烈。一些学者认为,这项政策无疑会改善中国的科研生态体系,但是能否有效地使学术不端行为减少,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被执行。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不光是需要惩罚措施,还需要对科研人员强制进行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这样会进一步帮助改善学术界的不正之风。

近年来,中国的领导层对学术不端行为一直十分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其中之一有建立国家学术不端行为数据库。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曾表示:“让守信者收益,失信者受限。”

1 Comment
  1. 戚元遂 says

    这项政策好,支持!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