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在做研究教学之外,申请研究项目经费是当代每一位学者必须加入的战场。同侪审查制度曾是投稿期刊论文和申请项目奖助的唯一筛选机制,不过,在申请项目的部分,进来有机构提出了随机的盲选方式。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最先点出问题。这两所机构的申请成功机率低得不具鉴别度,审查人被迫在同样好的申请件中选出几个给予奖助。机构高层说得中肯:获得奖助就像中乐透,却没有乐透盲选省时省力公平的好处。

自2015年开始,新西兰的科学技术创新国家科学挑战赛(SfTI fund)及健康研究委员会(New Zealand Health Council)施行盲选,后者的高级研究资金经理指出,水平最高和最低的申请件很容易分出来,评审委员的时间都花在整理中间程度的项目排序上,不如将排序时间省下来。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Volkswagen Foundation)自2017年开始实验部分盲选,部分申请依然透过同侪审查筛选,其他则由符合条件的申请件中抽出得奖者,基金会表示,盲选排除了长久以来困扰学术界的偏见影响,更扩大了中选项目的多元性。

2016年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进行了一次对评审专家偏见的调查,结果显示,申请人推荐的评审专家给申请人好评的比例是其他评审专家的四倍,為了避免偏見,SNSF馬上停止了申请人推荐审阅人的做法,在2019年也开始在青年科学家的评选上尝试盲选方法。

乍闻盲选制度时,学术界普遍第一反应是荒谬!学者提出,研究项目的审查制度是要保证研究能力较强的人能够获得补助,而不是齐头式的平等;也有学者表示,面对同侪审查制度会尽全力撰写申请书,但若知道全部或部分筛选是随机的,就会只求满足基本条件,因此判断,盲选制度会降低申请件水平。

审查单位的专家们却表示,部分盲选制度能使获奖的学者谦卑,而落选的学者不太过于失望,因为两者都明白运气扮演了关键角色。另外,项目申请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让研究能力最强的人获得奖助,研究能力强的未必会投注在创新的题目上,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更何况,科学知识进展在21世纪达到空前的快速,目前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成为同侪审查制度的重大限制。崇尚理智的学术界,会愿意承担因审查人数及能力有限而拖慢处理程序的风险,还是愿意承受纳入选机因素的筛选制度有疏漏的风险,以换取更高的知识创造速度?毕竟延迟解决问题的风险、与制度造成疏漏的风险,孰大孰小还很难说。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