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反剽窃软件真的有效吗?

学术论文抄袭有很多种情况,引用他人文章句子,使用他人观点,窃取他人想法,却没有注明出处或得到同意,都会导致抄袭。不管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论文抄袭的现象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随着检索和校对技术的发展,反剽窃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也相应的越来越广泛。论文的反抄袭检查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供学校教师使用的作业检查平台,例如Turnitin;另一种是在线论文检测专家,通过联机文献数据库,进行语义对比算法,提供论文抄袭报告,例如Gocheck, Copycheck等。反剽窃软件帮助高校和研究所的老师们发现学生是否抄袭作业,帮助学术期刊的编辑们检测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现象,然而,这些检测结果就真的完全可靠,万无一失吗?

虽然我们希望人工智能的高科技能够准确地检测出论文抄袭现象,然而结果却并不尽人如意。论文反剽窃的检测结果常常晦涩难懂,令人难以决策,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行为学家Jean-Francois Bonnefon最近在网上发文,他的一篇文章因抄袭嫌疑被拒稿,软件标注的抄袭部分包括方法,引用的文献,以及作者的科研单位。他感慨说“任何一个人都能在2分钟内看出来机器软件出了差错,然而显然整个过程没有人的参与。”

Bonnefon的故事并不是罕见的个例,他在网上的发文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就证明了很多科学家都有类似的经历。

现在的反剽窃软件使用的技术包括光学技术对文字进行识别,自动传入电脑,全文检索校对,与数据库联机,以及抄袭鉴定技术。其中对文字的搜索和大数据库联机的技术是关键。由于文本对比的算法设计不同,对比结果也会不同,这样常常导致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软件中检测结果不一致。另外,如果软件联机的数据库不全面,没有原版的文献自然也检测不到盗版的文章。论文抄袭是个复杂的现象,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对于观点想法的窃取,或者对于图像数据的盗取,并不像简单拷贝复制文字那么容易识破。综上所述,软件并不是万能的,检测工具只能辅助人来发现相似之处,不可能代替人的慧眼识珠。

科研工作者呼吁学术期刊的编辑们不能仅仅依靠反剽窃软件的检测结果来判断论文是否抄袭,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来做决定,而不是机器。几家较大的学术出版社,包括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开始尝试使用更加复杂的人工智能工具来协助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例如发现统计学问题,或者总结概括文章的要点。EMBO期刊总编辑Bernd Pulverer说:“这些都会成为有用的编辑工具,然而它们完全不应该替代专家编辑的评定,更不可能代替专家同行的评审。”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