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

近段时间,中国科研状况正在受到关注。《NATURE》杂志在2015年5月底发表了王传超的一篇名为 “ Give youth a chance ” 的文章,写出了青年科研人员在中国的处境,也引起了学术圈的巨大共鸣。

其实不光在中国,青年科研人员,除了那些天分高的、运气好的跟能力远超一般人的,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处境都不算好。要说原因的话,人太多了,圈子太小了是要占主要因素。现在有研究生、博士学历的人是越来越多,而科研又是一个近乎活到老,干到老的职业。老的不退,年轻的自然没有位置。有一个调查显示,现在差不多是平均6个人竞争一个科研位置。跟应聘公务员相比,比例好像是高的多,但是现在科研讲的是对口,能选择的岗位窄得很。

刚毕业的博士找工作难,因为相对而言没有什么资历,文章少、科研经历少,在应聘中容易落得下风。但即使是工作多年的博士后,如果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可以长久呆下来,压力其实更大的。现在很多国家博士后的工资都是直接从项目里面支付的,老板申请不到项目,博士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失业了。组里一个博士后,都已经工作5年了,一直租房子不敢买房子,就是担心失业。他说,The worst thing is one day you go home, tell your wife you lose the job。热门行业也许会少担心一些,但要是不幸身在处在下坡路的行业,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换个地方肯定可以找到另一份工作,但都老大不小了,还要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是挺不舒服的。

怎么改善年轻科研人员的状况呢?有的建议是为年轻科研人员进行更多的投资。但个人觉得,呼吁外部力量的帮助总是不靠谱的。在总体经费不增长的情况下,给年轻人更多投入也就意味着另外一部分人要受损失。是让老同志提前退休?还是精简管理部门呢?倒不如从自身入手,反正现在学术圈的竞争已经这么大了,如果自己对科研没有太大的兴趣,为啥不干脆早一点主动退出呢?自己从事科研工作是为了图个安稳还是真的想做点成绩呢?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