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的未来

同行评审制度起源于17世纪的学术性期刊,最初的目的只是帮助编辑选择更适合该期刊的文章,而不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检验。到了20世纪中叶,同行评审才承担起了评审论文的任务,评估文章的真实性、质量和原创性,并且最终过滤掉那些无效或低质量的文章,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同时还要向作者提供反馈信息。

同行评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国际学术期刊稿件评审与质量控制的一种基本制度规范。是评估学术文章的优点、内容、相关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流程。

china-banner

严格的同行评审过程被认为是学术诚信的标志。但现在同行评审质量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学术界的担忧。例如,当涉及利益冲突情况时,同行评审就可能会有失公正。如果审稿人和作者之间有竞争关系,审稿人则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利有意拖延审稿的周期,在获取作者的思路的同时将自己类似的研究成果抢先发表出来。此外,有时编辑会采用投稿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作为评审,但作者自己推荐的一般都是自己同行内的朋友或关系不错的人。比如笔者近期就收到几个期刊的审稿邀请,作者都来自同一个比较熟的同行小组,算是比较知根知底的。审还是不审?这是个问题。如果接受了审稿邀请,审到什么程度?这更是个问题。这种问题还算是灰色地带的,更黑的是同行评审造假,比如自己投稿给自己审的台湾Chen教授。另外,由于传统期刊评审周期十分漫长。而有些科学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需要更方便快速的科学交流形式。由此看来,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也是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研究人员希望同行评审能有怎样的改进呢?有学者认为:“学术同行评审可以基于过去的形式,引入数据、众包评审和开放获取技术,从而形成一个提升研究可信度和竞争力的动态系统。”也有人认为:“同行评审在未来会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它可以在出版前后提供支持。”学术界也正在不断探寻更新、更合理的评审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同行评审过程实现了网上实施。一些新的评审方式出现了。例如交互式评审。作者的投稿经编辑部初步审定后,请同行专家评审,发表在期刊论坛上。由审稿专家、作者和科学团体成员共同参加交互式讨论和公共评论,所提意见也提交到网上。通过交互式讨论和公共评论,作者可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稿件。

针对审稿周期过长的问题,可以采取以预印本形式发表著作。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之前,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与刊物发表的文章以及网页发布的文章比,预印本具有交流速度快、利于学术争鸣、可靠性高的特点。作者提交给期刊的预印本,经过同行评议和期刊的编辑后发表,就成为后印本了。

无论是传统的同行评审,还是交互式评审,又或者预印本等形式都应该在尽量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同时也加快出版速度。多种形式共同发展才能推动同行评审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