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撤稿要那么久?

出版道德规范委员会(COPE)指出发现以下情况时,期刊编辑应该考虑撤稿:

(1)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因科研不端行为(如数据造假)或无意的错误(例如误判或实验误差) 导致研究结果不可靠。

(2)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其他地方而没有适当的引用、许可或澄清(比如重复发表)。

(3)构成剽窃。

(4)报告不道德的研究。

 

撤稿相比于更正要严重得多,一旦文章被撤稿,不仅仅是作者和期刊的声誉和利益受损,同时作者受聘的学校或者单位也会受影响。如果单位属于政府机构,同时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公共安全问题。而如果是单位资助的项目,可能还会有后期的调查和昂贵的诉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期刊编辑会非常慎重,整个撤稿过程会拖得很久。

 

作者和期刊编辑都可以提出撤稿要求。作者常常是以自己的个人名声为出发点,而编辑则是以期刊的声誉为重。虽然在是否需要作出撤稿判断上,作者和编辑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期刊编辑往往有最后的决定权。如果是作者主动提出要撤稿,过程可能会快一些,但是也并不是说作者想撤稿就可以撤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以后还要在期刊上发文章那就相当困难了。而如果是期刊想撤稿,而作者不同意,那就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查,来证明文章有确凿的证据是有问题的。

 

但是即使这样,期刊编辑也有责任维护期刊的公正性。正是因为撤稿有很大的影响,对已经发现的问题不处理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因为已经发表的研究中的错误可能会影响其他许多后续研究的进展和有效性。期刊编辑在有道德上的义务保证读者可以获取最新的研究信息的同时,还有责任通知学术界他们发现的已发表中的问题,以便让其他相关的文章都可以受到谨慎处理。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X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已达到阅读文章上限。免费订阅,获取更多
关于科研写作和学术出版的文章与学术资源,包括:

  • 820 +文章
  • 15+ 免费在线讲座
  • 10+ 专家播客
  • 10+ 电子书
  • 10+ 检查清单
  • 50+ 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