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表之后,还会去读自己的文章吗?

前段时间,一堆号称领域20年之后的领军人物的朋友聚在一堆喝喝茶,吹吹牛。你说做研究的人最关心的是啥,无非就是文章了。投出去的文章状态一点都没有更新啦,那个审稿意见不好回答啦之类的。后来有个哥们问了一句:“文章发表了之后,你还会去自己读吗?”回答是一边倒的,no了一片。一个朋友说:“写文章的时候每写一段都要使劲揪头发,写完了都快要吐了。再加上老板挑刺要重写,审稿人鸡蛋里面挑骨头,一篇文章从写到发表出来,都看了十几二十道了。好不容易发表出来了,还自己找抽回头去读干啥啊。重温一遍当时是多受虐啊。”另一个哥们说:“写文章是为了啥?就是发表出来啊。都已经发表出来了,目的已经达到了,还需要再回头仔细看嘛?再说了,自己做的东西,还不至于记不得吧。”还有一个哥们说:“实话说,我会再去看的。把那些文章弄个霸气一点的壳壳装订起来,心情不好的时候摸一摸就好多了。就看这又是图又是字的,这个就叫做成果啊。很多人没有的。就是一样不好,都放一块都太薄了,害得都只能单面打印。要是有毕业论文那么厚的一打,面试的时候往别人桌上这么一拍,啥问题不能解决?”

扯淡归扯淡,但结果还是一样的,就是大部分人都不会回头去读自己发表过的文章。俺也是一样。不过扯淡也是有好处的,就是给自己留了个心眼,要不,回头再重读一遍当年所谓的呕心沥血的精华?倒腾了一下午,搜了一道数据库,终于把自己的青涩的科研成果给聚到了一堆,又花了两天时间,把那些文章读了一道。还是领悟颇多的。所谓无知者无畏,研究生那阵子发表的文章,按照现在的标准,纯粹的灌水文章。现在有时审到那些博士生的文章,也觉得很是为难。说文章对大家知识有啥贡献吧,还真没有。只是说人家花了一段时间做了这么个事情。但是说不重要嘛,这不打击别人的信心嘛,单从工作量上来说,也是得花不少的时间的。要是就这么一巴掌把人家拍了,说不定这颗未来之星就从此堕落了。所以在写审稿意见的时候也是颇费思量,要控制尺度。我想,当年审我文章的前辈估计也是一样的想法。真心感谢他们的宽容。正是有了那些灌水文章,才激起了做研究的兴趣,更喜欢灌水了。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都是老板授意的,凡是他觉得有价值的结果才去写。但是有一篇例外,在博2.5的时候,俺才有一篇文章出炉。跟周围的朋友想比,心里落差是很大的。在这样的压力下,就背着老板把当时的一个结果给写成文章,交给老板,硬着头皮说我要投XXX期刊。老板思考了好一会,说要不再等等,等一些更好的结果再投。但是看我一脸的大义凌然,还是帮我修改了文章。当时压力特别大,你说要是给期刊据了,那以后怎么混哦。回去以后,冥思苦想,又花了两个星期愣是给文章加了两个小亮点进去,这才很忐忑的投了出去。揪心地等了四个月,审稿结果回来了。看审稿意见,貌似那几个审稿人都认识老板,所以都没有啥过激的言论。但不管怎么说,文章被接受了。后来老板挺高兴地说,这篇文章是我们组里这几年第一次在XXX期刊上发的理论性比较强的文章。不管是运气成分还是什么,这篇文章也让我意识到老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也坚定了我独立寻找创新点的思路,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必须要敢闯。

Researchers Poll

大学在研究和学术写作中应该采取什么立场?